
取消晚自习并恢复双休日;高一、高二年级全面停止周末返校;高一、高二年级双休,高三单休……一个多月来,江苏、浙江、湖南、广西等地教育部门送上“春季大礼包”。
恢复高中生双休日的新政,本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护,不料却造成了不少家长们的忧虑。近期,四川一位高中学生家长在问政四川网络平台提出:孩子正是学习任务重的时候,如果实行周末双休会对孩子学习有影响。
让高中生“回归”双休日,为何引发“伪命题”之争?

落实高中生恢复双休日的政策,不仅是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规定的遵守,更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护,以及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
看似日常的双休调整,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各地的体育新政,强调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也是旨在落实今年1月出台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标志着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正式迈入系统性改革新阶段。
内卷式教育、空心化成长,让高中生双休“回归”刻不容缓。一名16岁学生考试时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离世;一名高三学生,在课间跑操时猝死;长期失眠焦虑,16岁少女被迫休学……日趋年轻化的健康预警,频现校园。困在层层学习压力中的高中生,需要由内而外的“减速修复”。
第一批畅享双休的高中生,已经开始感受周末的B面。3月的第一个周末,杭州第七中学的一群高一学生,在美术老师的组织下参加了一次户外美术写生活动,用画笔记录春天。长沙的一些高中生,开始学习乐器、走进球场、主动自习,有更多时间自由支配。一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时候让高中生与社会产生链接了。

然而,提倡高中生“回归”双休日,却被不少家长“拒收”。
升学焦虑,成焦虑主因。双休“回归”,旨在通过强制休息缓解疲劳,但部分家长担忧这会降低学习强度,影响升学竞争力。电子产品和游戏谁来硬控?青春期对抗,谁来灭火?孩子的时间谁来规划?当双休日,孩子整天都没打开书包,是谁的心紧了又紧?毕竟高考选拔性考试的主旨未变,谁来给家长放手的底气和勇气?
内卷还是松弛,成为选择题。有家长直言:高中生双休不是简单放养,有的孩子双休在家放松,有的则上各种辅导班。待到考试时再开盲盒,是惊是喜?某地家长在“问政平台”上反馈称,自实行周末双休后,当地培训的收费标准飙升,“一对一”补课的收费标准已飙升至每小时500元。双休优势尚未显现,反倒引发新问题。
高中生可以提倡双休,但不宜搞“一刀切”。推行高中生双休不是一蹴而就,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教学进度的调整、外地高中生的往返接送……目前,各地也在循序渐进地推广双休:如江苏扬州、南通等地调整为高一、高二年级双休,高三单休;武汉市少部分二级梯队示范高中在实行双休,一些高中实行1.5天休。

双休不是简单的作息调整,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教育部门、学校与家长,任何人都不是围观群众。针对家长们的担忧,教育部门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开放学校设施,供学生自愿自习或进行体育锻炼。路漫漫其修远兮,升学路径与就业路径密切相关,大学学位供给能否跟上?本科与职业教育能否丝滑融通?单位招聘不唯学历、不唯名校,是否真能如实做到?
对于长期习惯被安排的未成年人,如何安排双休日也是一门学问。家长与学校、社会都应积极作答:可以是艺术课时间,让孩子们看电影、欣赏音乐会;可以是社团日,参加俱乐部活动,在辩论队培养思辨;可以是家庭日,举行户外野餐和烧烤……慢即快,慢下来,为即将到来的高质量起跳蓄力。
恢复高中生双休日,需要一套讲究策略和方法的组合拳。社会需要营造用人唯贤的人才观、正确的劳动观;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成才观,与学校密切配合,为孩子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学校需要提升课堂效率;制度上,需要打通多元升学路径;资源上,社区需要开放的学习空间……
青春期不仅仅是身体的成长阶段,更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让我们携手,有序推进高中生“回归”双休日,恢复青春应有的斑斓底色。

让高中生“回归”双休日,你怎么看?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张峥 吴德玉
编辑/梁庆 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