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红军长征过凉山90周年。1950年凉山解放,大小凉山各族儿女从站起来、到火热推进建设美丽家园的历史变迁,再到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凉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在西南大地的锦绣版图上,凉山,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蓬勃希望的土地,正演绎着一场震撼人心的发展之变。从往昔单纯倚重农耕的岁月,到如今产业多元绽放的盛景,凉山一步一个坚实脚印,向着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昂首进发。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近年来,凉山州通过深挖资源禀赋、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正加速从1952年的0.44亿元到2024年的2474.9亿元的跨越。
现代农业:科技赋能田园焕新
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世居于此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时光里,与这片土地建立起了深厚的羁绊。往昔,传统农耕是凉山经济的中流砥柱,人们凭借勤劳的双手,在山间开辟出层层梯田,播撒下生活的希望。畜牧养殖也相伴而生,牛羊在广袤的草场上悠然吃草,为家庭带来重要的经济收入。
但受限于地理环境与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之路布满荆棘。大山阻隔了外界的信息与资源,简陋的农具、靠天吃饭的无奈,使得农业产量长期在低位徘徊。不过,凉山人民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寻。同时,凉山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孕育生长,成为这片土地最璀璨的精神财富,为后续的农林牧渔文旅产业发展埋下了伏笔。
踏入新时代,凉山农业开启了转型升级的新征程。现代农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在这片土地上涌现,截至目前,省、州、县三级现代农业园区已达242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就有16个,省级园区数量位居全省榜首,五星级园区也有3个之多。2024年新创建省州级现代农(林)业园区26个。
过去的凉山农业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如今,德昌超级稻单季亩产高达1251.5公斤,这一优异成绩刷新了世界杂交水稻单产最高纪录,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超级稻的领先地位,而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
2024年,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记录了凉山农业的“厚度”与“高度”:会东县姜州镇大屯村高产示范田实地测产验收,平均亩产665.27公斤,创下西南旱地小麦单产新纪录;会理市城北街道大营村“丽薯6号”高产示范田实地测产验收,平均亩产5927公斤,刷新全省马铃薯高产纪录。
凉山全力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加快构建粮油、生猪、草食畜、水果、烤烟、蔬菜6个“百亿级”和林果、蚕桑、马铃薯、花椒、家禽、种业、中药材、花卉8个“十亿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支撑“天府粮仓”凉山片区,“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林草综合产值达201亿元。全州已累计创建“两品一标”农产品130余个,培育县域公共品牌16个。
广袤的凉山乡村,正在开启新的希望。截至2024年底,凉山已建成185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年底前还将建成170个。凉山葡萄首次搭乘中老班列出口泰国,金阳虹鳟鱼通过空运出口新加坡。
昔日的单季稻耕作区已变成“稻-菜-果”轮作的生态农场,万亩良田与绿色能源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在凉山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交响曲。凉山正全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农业从“大”向“强”华丽转身。
2024年,凉山统筹做好“三篇大文章”、全面推进“三大强州战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4.9亿元;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2.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1.4亿元,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65.9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65.5亿元,增速等多项指标继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工业崛起:产业升级动能澎湃
凉山的工业发展同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凉山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战略资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数字智能“五大产业链突破提升行动”。2024年,雪花啤酒凉山公司迁建年产40万千升啤酒项目、会理市2#地块330MW光伏发电等23个项目顺利竣工;西昌华腾新材料宇航级钛合金及衍生产品、四川普冈储能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00万平方米化成箔等44个项目成功开工建设。
西昌钒钛产业园区成绩斐然,其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覆盖汽车用钢、家电用钢占全国的70%。园区内,先进的冶炼与加工技术不断革新,生产流程实现智能化、绿色化。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产品质量与性能持续提升,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材料保障。
在清洁能源领域,凉山风电光伏成就瞩目。凉山是国家清洁能源黄金组合区域,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基地、金沙江下游清洁能源基地,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9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标志着我国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

凉山凭借丰富的风能与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风电光伏产业。在凉山许多风电项目已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一座座白色的风车在山间错落林立,源源不断地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光伏电站也在多地布局,大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为地区电力供应与能源结构优化贡献力量,推动凉山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大步迈进。
依托大型企业,凉山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冕宁稀土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积极建设省级重点产业创新中心。目前,已推动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这些创新平台的搭建,为凉山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推动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卓远半导体、环联巨能钒液流电池、太阳集团光伏切片、中源钛业熔炼钛、四川喆航飞机制造、深圳魔方卫星基地、世纪珑腾凉山大数据中心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优质项目陆续落地实施,为凉山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劲动能。

文旅出圈:多彩文化魅力绽放
凉山,拥有绚丽多彩的文旅资源。A级旅游景区星罗棋布,民族文化独具风情。在这里,古老与现代完美交融,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
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游客领略到凉山的独特魅力,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许多村民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开办农家乐、销售农产品等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
4月7日,据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数据显示,2025年清明假期,凉山州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66.8万人次。假日期间,文旅活动激发消费活力。2025年“万人游西昌”系列活动举行,800余名游客乘坐旅游专列,沉浸式感受西昌春景;木里藏族自治县东朗乡第八届“贡巴拉美朵”文化旅游节开幕,古寨观光活动、锅庄晚会等向游客全面呈现木里的自然美景和厚重文化;喜德县为游客提供采茶、绘彝族漆器、泡温泉等假日体验,不断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目前,凉山共有A级旅游景区76个,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加,类型更加多元,市场规模增长,成为全州旅游发展的“基本盘”。据统计,全州酒店民宿超4800家、床位超18万张。
“走,去凉山赏蓝花楹的浪漫、登高观索玛花云海、品当地一月一水果、寻夏季清凉之地,晒冬日暖阳……”如今的凉山,成了游客的浪漫休假之选。自常态化举办“五彩凉山·夏季清凉”“冬季暖阳·凉山不凉”后,带动了商超、酒店、餐饮、文旅等实体商家的人气,形成了消费新浪潮。2024年,精心举办“五彩凉山·夏季清凉”“冬季暖阳·凉山不凉”系列文旅活动,共接待游客6208.3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1.75亿元。

投资未来:项目驱动,未来可期
2024年,一系列重大项目在凉山落地生根。总投资350亿元的盐源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成功纳入全省“绿电+算力”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推动珑腾凉山AI数据中心纳入国家“算电融合”试点示范项目,率先在凉山探索实施“新能源直供+大电网兜底”的算力电价支持政策,加快资源能源高效转化落地实施,有望推动凉山实现从“电力生产大州”向“算力输出强州”的历史性跨越。
2024年,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取得历史性的6个第一:省政府确权凉山州新能源项目40个、850万千瓦,全省第一;已建成新能源装机1036万千瓦、全省第一;在建新能源装机509万千瓦、全省第一;全年清洁能源总发电量2900亿度、全省第一;攀西特高压等9个总投资超200亿的重点电网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全省第一;10个欠发达县2324万千瓦项目纳入全省《专项方案》、全省第一。
一批支撑性、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埃普诺30万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华润三九中药绿色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华腾新材料宇航级钛合金及衍生产品、创润高纯钛、好医生智能化工厂建设、油橄榄加工基地等项目的实施,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力支撑。
基础设施项目补短提质,凉山州正式迈入“动车时代”。新成昆铁路开通运营,西昌至成都车程由原来的11小时缩短为3个小时左右,极大改善老百姓的出行条件,2024年全年,新成昆铁路凉山段旅客到发量完成1689.39万人次;西昌西站全年旅客到发量完成1070.1万人次。乐山至西昌高速美姑至昭觉段、宜宾至攀枝花高速宁南县城至石梨段等路段建成通车,新增昭觉、美姑、宁南、金阳4个县通高速公路,大凉山腹地彻底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全州通高速公路县(市)达到9个。
2025年,凉山纳入省重点项目21个,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计划总投资1185.36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59.14亿元;申请列入省加快前期重点项目62个,匡算总投资1127.9亿元。这些重大项目,将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持续为凉山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照亮凉山未来的发展之路。
政策东风,强劲助力。当下,凉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作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关键产业备份等政策的重要承载地,凉山在新兴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将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与政策支持。在新兴产业方面,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等产业将得到重点扶持,为凉山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农耕岁月的辛勤耕耘,到如今多元产业的蓬勃发展,再到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展望,凉山正以坚定的步伐,在政策的有力扶持与重大项目的驱动下,在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