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成都一学校7年不请保洁,学生种粮、采茶、挖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七年前,当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九年制学校决定不再聘请保洁员,改由师生来完成日常卫生工作时,曾引发热议。 

有人赞成,但也有人质疑:“学校卫生不是学校的事吗?”“让学生打扫,会不会耽误学习?”“做卫生也学不到什么生存技能,有什么意义呢?”

在反复和家长沟通后,学校依然坚持了这一探索。 

七年来,家长争议越来越小,孩子们的劳动项目越来越多,劳动半径越来越大——除了学校日常卫生,校园里还建起了陶艺坊、柴火灶、小田园。孩子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学校,学会了种蔬菜、种水稻、种茶、种耙耙柑、挖雷竹笋等。

蒲江县甘溪镇九年制学校

回顾七年坚持,甘溪镇九年制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胥正齐说,之所以让孩子们人人都要学会劳动,主要还是希望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一切成功都要靠劳动换取。”

至于在劳动内容中加入极具蒲江特色的茶叶、耙耙柑等项目,学校是希望借此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让他们今后不管飞多高、走多远,永远不要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出发。

一份思考:

学校的卫生,能不能由师生来做

甘溪镇九年制学校坐落在成都西边,是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学校建于1947年,2003年8月,中学、小学合并,成为一所九年制学校。目前,全校1到9年级共有18个教学班,563名学生。

在早些年,学校是请过保洁员的,主要负责校内道路、操场的卫生。后来,结合学校经费紧张的问题,学校开始思考一个新问题:能不能由老师带着孩子们做卫生?如此一来,既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劳动能力,还能把聘请保洁员的经费省下来,用在孩子们日常学习更需要的地方。

师生们在学校做清洁卫生

2018年,学校召集了老师们商议,在充分讨论了安全性、可操作性以及和学习时间的统筹协调等问题后,老师们都觉得这个事儿可行。

但这个提议在被告知家长以后,引发了一些讨论。有家长赞成,“古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很多孩子都是被几个大人围着转,啥也不会,能培养一点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好事。”

也有家长表达了担心。“学生到学校,学习才是主要任务吧”,“一个学校的卫生,劳动量也不小,会不会耽误学习。”

对此,学校反复跟家长沟通,充分告知家长此举的初衷、详细的时间安排,在确认不会影响孩子们学习后,部分此前充满担心的家长们没再继续反对。但依然还有部分家长谨慎表示,“先试试看,如果耽误学习,请学校及时调整。”

几方意见基本达成一致,学校很快就给出了详细的任务拆解——58亩的校园被划成了十几个区域,老师和校长做表率,各自认领卫生“责任田”;食堂也被列入其中,学生午餐后自己打扫餐厅和清洗餐盘;包括最难保洁的卫生间,也都被分配下去,由老师们带着学生共同打扫。

一种探索:

劳动教育,如何和家乡情怀相结合

新举措实施的前几年,计划推进得非常顺利,家长群中此前的争议,也都逐渐转为一致认可,甚至还有家长专门找到学校,说“孩子回家后明显变得更勤快了”。

胥正齐也观察了几年,一边观察,他也一边在琢磨:学校目前的劳动内容,都还局限在校园卫生,并且,缺乏系统性,更没有形成课程体系。同时,这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缺少和校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也就更谈不上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接轨。

那么,该怎么让学生们走出学校,通过劳动多接触社会呢?怎么让家长和老师们意识到走出社会的重要性?该怎样因地制宜丰富劳动内容,形成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又怎样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让家长和老师进一步认识到劳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带着诸多疑问和思考,胥正齐向全校发出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让所有人都有些意外: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对祖辈父辈从事的农业生产劳动基本没有体验,甚至连很多基本常识都知之甚少。

胥正齐回忆,问卷的时间节点,恰逢当时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县层面都在陆续出台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文件。这让他有了更坚定的底气:甘溪学校的劳动教育是时候升级了。

孩子们正在清洗雷竹笋

“当时我们依据劳动课程标准,深挖学校和社区资源,初步构建了(甘溪学校)劳动三大课程,包括‘快乐成长生活课程’‘丰衣足食生产课程’和‘公益志愿服务课程’。”其中,丰衣足食生产课程还包含了“田园农事”和“神秘工艺”两个子课程,前者重点在农业生产,后者重点则是在传统手工艺。

▲孩子们在学校收获油菜籽

这份课程设计,也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全票认可。学校紧跟着就因地制宜在校内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农耕基地,还是老规矩,每个班都会分一块“责任田”,各个班自选蔬菜品类,完成从土地平整、移栽菜苗、施肥管护到收获的全流程劳动生产。

一份认可:

让孩子们永远记住根在哪里

除了班级责任田,学校还开辟了五个主题种植区,四年级种茶,五年级种雷竹,六年级种中成药,七年级种耙耙柑,八年级种水稻;学校还把甘溪当地的陶艺、扎染、编织引进校园,聘请非遗传承人给学生上起了传统手工课。胥正齐说,这些都是甘溪镇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和非遗项目,希望借此能让孩子们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厚植一份家乡情怀。

这个用心的设计,家长们齐刷刷地给出了好评。家长罗宇说,“孩子在学校学了种耙耙柑后,对蒲江‘两个替代’(即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说得简直是头头是道。现在我家里种耙耙柑也在尝试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控,效果还相当不错!”

孩子们正在采摘校园里的耙耙柑

孩子们也乐此不疲。九年级2班的陈同学说,“以前想要什么,父母就能给什么。但种庄稼不一样,土地不会免费馈赠,但土地也不会撒谎,只要春天里足够用心,秋天就会有回报。”

除了土地上看得见的收获,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收获更让胥正齐高兴。他说,通过多年的劳动教育实践,学校的体质健康优良率位居蒲江全县前茅,近视率更是远低于全县水平,孩子们个个阳光自信,在各级各类艺体、科创、综合实践活动中也拿了不少奖项。

校园里的水稻田

另外,学校成立了四川省名师工作室胥正齐工作站和蒲江县劳动名师工作室,还在成都市劳动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并获评成都市劳动教育试点学校、成都市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学校。“劳动不但让孩子们的成长更精彩,也让一所乡镇学校找到了极具特色的发展方向。”

胥正齐说,目前学校还在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挖掘学校和社区资源,融合家校社各方力量,积极开发和实施劳动校本课程,“希望借劳动教育这个有力抓手,让乡村的孩子也能有不一样的发展,引领他们探索更多成长的可能性。”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