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方志新语丨“老学究”的语录你听过没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2 17: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图片


“有礼则安,无礼则危,齐家以礼,万福之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第一等人,自食其力”“占小便宜吃大亏,仗小聪明无大成”——当我们读着这些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却饱含哲理的语句时,可曾想过,它们并非民间谚语,而均出自一人之手?

这些警世箴言的作者,正是清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李惺。李惺自号“老学究”,其人生观、教育观、学术观“三观”清朗高绝。他曾执掌四川存续时间最长的官办省级书院——成都锦江书院长达20年,堪称蜀中教育之典范。

图片

锦江书院旧址(现石室中学) 图据《典籍里的成都》


图片

李惺幼承家训,聪颖好学,14岁便进入垫江县凌云书院求学,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举,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中三甲第九名进士。次年,他专程前往成都新津的老子庙朝山礼圣。

图片
李惺的石像 图据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


山风浩荡,奔来眼底。面对巍峨壮观的老子庙,李惺仿佛看见老子与孔子风云际会的场景,心潮澎湃;似乎望见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紫气东来的画面;耳畔回响着《道德经》的千古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怀着无比敬畏之心,李惺在八卦亭挥毫写下一副对联,笔意高雅,古朴隽永:

先生何许人也?
老子其犹龙乎!

上联“先生何许人也”,问的是老子何许人物;下联“老子其犹龙乎”,化用孔子赞叹,道出李惺对老子传奇一生的感悟:老子大概如神龙般高深莫测!此联营造出独特的神秘意境,对仗工整绝妙。不同于常见的集诗句成联,李惺集文句为联,可谓独具一格。

图片

1835年,为官十八载的李惺以奉养祖母为由辞官归乡,从此将目光投向教育事业。

这一年,锦江书院闻讯立即向李惺发出执掌邀请。这座始建于1704年的书院,由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文翁石室旧址上兴建,曾培养出“锦江六杰”之一的李调元、“文名籍甚”的张邦伸等杰出人才。李惺上任后,将振兴文教的重任寄托在学子身上。他在锦江书院担任山长20年,其教育理念影响深远。

图片
左边是锦江书院旧图,右是咸丰六年(1856年)锦江书院新图 图据《锦江书院纪略》

李惺以三把“钥匙”,开启了蜀中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第一把钥匙:因材施教。针对书院诸生的才智优劣,他提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即使才智在“中人”以下,也可以教育成才,这称得上是“大众教育”。

第二把钥匙:学德并重。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张“问即是学,好问即是好学,善问即是善学”。他还清醒地认识到,莘莘学子中能成为秀才、举人、进士的寥若晨星,所以应文章道德并举。这样,即使学生未能因读书显达,也可成为品性高洁的贤人君子。

第三把钥匙:善教尊师。李惺根据人才构成多为“中等资质”的情况,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终身成败荣辱”负责,“若糊涂苟且,误人终身,当与庸医杀人等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惺“门下生多至不可数”,蜀中清廉官员、社会贤达多出其门。当时民谣传颂:“天下翰林皆弟子,蜀中进士尽门生。”

图片
石室中学 图据石室中学官网

图片

李惺晚年在教书之余,著书立说不辍。《西沤外籍》收录的《老学究语》《药言》《冰言》等作品流传甚广,至今仍为人称道。

书中博采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言,将“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道理娓娓道来,语言深入浅出,妇孺皆能领会。诸如:“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功名二字,谈何容易,功在天下,名在后世”“‘聪明’二字不可以自许,‘慷慨’二字不可以望人”“淡淡薄薄,朴朴素素,食不厌蔬,衣不厌布”“与朋友交,只取其长,不计其短”“行兵要有纪律,读书要有课程,处事要有刀尺,立身要有准绳”“有钱而吝钱,有官而辱官,读书不知书,三般大糊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由来者渐,只是一专”……

这些箴言,虽然绝大多数非其原创,但经李惺提炼升华,并赋予了新的理念,言简意赅,历久弥新,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

图片


本期话题

你还知道哪些四川的教育家?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陈继明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