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地坛“友谊树”:为何如此打动人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图片

北京地坛公园,五月的阳光中,两棵相邻的国槐正悄然演绎着一出现代版的“伯牙子期”。起初,“这对朋友”并不起眼,直到今年“五一”其间网友发现它们身上挂着一对特殊的认养牌——“认养人:余华的朋友铁生”和“认养人:铁生的朋友余华”。文字简单,不过两行,却触动了无数网友内心关于“文学”、关于“友谊”、关于“追忆逝水流年”的柔软之处。

两棵树登上热搜,叠加了各方面因素。其实这两棵“友谊树”已挂牌一年,认养期限截至今年4月30日,网友们纷纷留言催促“余华老师赶紧续费”,这个看似玩笑的呼吁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获得了10万次以上转发。正在看球赛的作家余华接到采访电话后则是一头雾水,地坛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赶紧澄清:这其实是普通游客的创意。虽是误会,但温暖的趣事早已超越文学的谈资,成为大众情感共通的文化记忆。

图片
友谊树”已续费 图据网友xixi

图片

这里有流淌在互联网中的文学密码与城市热梗。回溯时光的新与旧,“两棵树”只是打开人们情感密码的一个契机。回想当年,史铁生在地坛仰望苍穹,曾写下了这样震颤人心的句子:“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如今,这座承载了作家太多思考、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地标之一的古老园林,因为两棵“友谊树”又延伸出新的故事。有人举着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对着这两棵认养树拍照打卡,还有情侣在树下交换书籍。越来越多自发的人文交流,让这座经历了数百年风霜的古典园林焕发出不一样的文化魅力,带着某种温暖的情绪,带着浓浓的人情味。

感动于友谊的纯与真,人们在这些炽热的故事中实现了情感共鸣。人们在这里回顾着余华的回顾,体会着史铁生的体会,余华曾说:“铁生真实地赞美这个世界。”“铁生在生活中是一个极其幽默的人。”“铁生不在了……”两棵“友谊树”并肩而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从古至今,文字中那些伟大的友谊总能穿越时空,直击人们的心灵,诸如东晋名士王子猷“雪夜访戴、兴尽而返”的潇洒,李白与杜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相惜,以及鲁迅与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时光回响,早已突破个体的情感范畴,成为公共的文化情感印记。

感知到文学的动与静,好的文本所拥有的珍贵价值永远扣人心弦。透过“地坛友谊树”的热度,文化情感印记再度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在数字时代的顽强生命力。曾几何时,当人们以为文学正在被边缘化时,它却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回到公众视野。这一过程不是通过学术讨论或严肃批评来实现,而是通过普通人自发的情感流露得以完成。经典的、发自内心能够感染人的文学永远不会过时,它可能变化存在形式,以新的方式得以传播、重获理解,但其核心价值——对社会本质的深刻洞察、对人类情感的饱含悲悯、对生命意义的执着探索——将在人生的某一刻与你不期而遇,并且一次又一次地拨动你的心弦。就像一位网友的留言:“树会继续生长,正如好的文学作品和真正的友谊永远生生不息,永远无需‘续费’。”

地坛公园的这两棵国槐,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植物认养行为,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文学与生活、作家与读者、表征与象征的文化纽带。每当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关于我们与书页的“永恒”故事。

图片
地坛公园里两棵被认养的国槐成了网红打卡点 图据新京报

图片

这里有城市空间的文化再生,文学地标的价值重塑。

我们欢迎城市现实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多维度叠加。树木认养活动在地坛公园已开展18年,今年3月17日,“地坛公园”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最新一年树木认养活动的要求,园中银杏、元宝枫、桧柏、侧柏、油松、国槐、洋槐等片片绿荫,蝴蝶槐、碧桃、樱花、玉兰、丁香、木槿等累累芬芳都将完成开放认养。而网友们关注的“友谊树”现象,也引起了人们关于城市文化空间再造的思考。

现代城市完成功能布局后,需要打造更高维度的精神文化空间并赋予其更为深刻的含义。我们欢迎更多这样的文化地标源源不断地产生,它们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亮点,更是人们精神审美的刚需和文化情感的延续。地坛公园这两棵国槐已经成了公园的网红打卡点,网友表示:“本来没什么感觉的,但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突然很想哭。”在导航地图软件上搜索“铁生的朋友余华认养的树”,直接标注出地址为:(北京)东城区和平里中街34号。

图片
导航软件上已经标注了“铁生的朋友余华认养的树” 手机截图

图片

我们一直陶醉并守护着“文学最好的样子”。五月,是一个温暖的季节,地坛公园的槐花开了又谢。最新的消息是,已经有网友成功“续费”了这两棵树。树牌换了新的,但“铁生与余华”的字眼却依旧留驻在那里,接受着人们远远近近的注视。这个温暖的结局,恰如文学本身——永远生长,永远年轻。

当人们坐在那样的树下安静阅读,偶尔风吹过,槐花落在书页间,像是某个作家在天堂写的批注。这大概就是文学最好的样子——不仅在一时的热搜榜首,而在每个人的会心一笑。所以啊,该续费的从来不是树,而是我们心底那份对文学、对友谊的温柔守望。

图片


本期话题

余华和史铁生的作品,你看过哪些?评论区聊聊~


撰文/李咏瑾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