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自然文化遗产日”这天,渠县城坝遗址保护和利用中心的工作人员化身“文物医生”,在一块块破碎的陶片中,沉浸式体验古老的陶瓷修复技艺,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精细与魅力,让破损的陶瓷文物重焕生机,让历史“开口说话”。
【文物修复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驻城坝遗址考古工作站工作人员赵建:像这种有暗纹的,我们要根据它(纹)的走向来拼……
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驻渠县城坝遗址考古工作站,这群“文物医生”在掌握了陶瓷文物修复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后,开始小心翼翼地尝试修复手中的“文物”。这些破损的陶瓷碎片,经过他们的拼接、补缺、打磨、作色等关键步骤,一件件破损的陶瓷,再次“活”了过来,慢慢地恢复了原貌。
渠县城坝遗址保护和利用中心硕博引进考古专业人才张庭郡:这是我刚刚修复的一个(汉代)陶罐,这些陶罐碎片在挖掘起来的时候看起来很普通,但是修复完整后,它却承载着很多历史记忆。通过触摸它,能感受到考古人员的不容易。通过这次活动,我能亲身感受到历史文脉的传承。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文化的传承。
总面积达560万平方米的渠县城坝遗址,是川东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历时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汉晋城址。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渠县城坝遗址保护和利用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这里近距离接触文物修复技艺,提升自身的文物修复技能和保护意识,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修复工作,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传下去” 。
渠县城坝遗址保护和利用中心文保股股长王凤芳:文物修复是一个技术活儿,同时,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今年,我们借自然文化遗产日这个活动,通过探秘古韵、文物修复,来进行实践操作和学习,进一步提高大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进一步感受历史文化,感受巴賨文化的魅力。
来源:渠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