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关于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倡议书》,建议同学们在16周岁之前,尽量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对该国16岁以下人群实施社交媒体禁令的法案获得投票通过,将在一年后生效实施,对存在违规的社交媒体平台,最高可处以4950万澳元(约合2.3亿元人民币)罚款。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电子产品一键互联,青少年触网可得。在堵与疏中,如何安放互联网的未成年用户?
网络时代一同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离开数字工具和媒介可谓寸步难行。
互联网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也更远,青少年尤为明显。当人们在追捧电视剧《人世间》《小巷人家》时,其实艳羡的是煮了饺子分一碗、推门就能借根葱的烟火童年。跳皮筋、丢沙包、跳格子,这些“70后”的集体回忆,已成“文物”。胡令能《小儿垂钓》、黄庭坚《牧童诗》、白居易《池上》……古诗里吟唱的童趣,随时代“封印”。
“数字原住民”,进化成数智“新王者”。中国最小“黑客”曾为逃避作业,“黑掉”学校答题系统,直指360旗下一APP系统漏洞,连周鸿祎都点赞:“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最强大脑》选手周弋岚3岁玩智力开发游戏,8岁在B站直播讲授编程课,坐拥20多万粉丝。美国一男孩17岁即入职Facebook,成为最年轻员工,后又转战Google。数字化启蒙,孕育未来无限可能。
网络缩小代际代沟,也催熟心智。在做博主这件事上,不少小学生专业程度不亚于MCN机构。他们拆卡、做手账、写作业、做推书,懂得互关、“偷粉”、做数据等秘籍,梦想是成为月入百万元的大网红……在虚幻梦想裹挟下,陷入虚拟空间的消费陷阱。
近一半未成年网民使用智能手表;92%的未成年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共青团中央最新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指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扩大。
2018年—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报告截图
知识的大门打开,潘多拉魔盒也开了。当不懂得克制的青少年“焊”在“网”中间时,视力损伤、影响心理健康、社交障碍等多重问题浮现。2023年,一位美国母亲向几大国际知名游戏厂商发起诉讼,理由是“使用了包含令人上瘾技术的专利设计、算法和营销”,导致孩子玩游戏成瘾。
青少年电子社交属性,因利益捆绑产生异变。一些主播利用青少年“收集卡牌”为“社交工具”的心理特征,在直播间上演“代拆”诱惑,中招者不少:三亚14岁女孩花费上万元,南昌12岁男孩4天购买62单“小卡”,让奶奶的银行卡只剩20元。在数字世界里过于“上头”,不仅损害财产权益,价值观和人生观也误入歧途。
“一禁了之”并非良策,如何让青少年与互联网相生相伴?立法监管、家庭呵护、平台定位,均不可偏废。
澳大利亚忙着立法,世界也在寻觅良策。在中国,2024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提出“未成年人模式”建设要求,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内容等方面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鼓励启动“未成年人模式”加以管理。
平台少些算法与算计,让“青少年模式”不只是冷冰冰的提示。各平台可根据自身属性,严格筛选、扩展、及时上新适合未成年人的教育、科普、国学等内容,营造健康、安全、多样的电子产品使用环境。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的《互联网平台青少年模式测评报告》指出的,“安全守护力”不等于削弱未成年人的用网体验,要在保障未成年人用网安全的情况下,允许他们在网络空间里自由探索和表达。
切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父母把孩子交给AI,也应给予足够的AI(爱)。“互联网儿童”生活中极其缺乏朋友,只有在线上社交获得即时满足。杭州那所中学的倡议中,也建议家长减少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父母不妨与孩子约定“断网时间”,把精力投入到做家务、户外登山、亲子游戏中,增加亲情黏合度。
拥抱数字变革,引导青少年成为优秀的数字公民,需全社会携手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