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凋敝”与“繁荣”两个选项前,划分“乡村”和“城市”的位置并不难,这是当今社会多元格局下,难得能统一的答案。乡村像一个暮年英雄,奠定了中华艺术的文脉、培植过绚烂的民艺物产、见证了最初的工匠崛起。如今,青年力量、历史传承的双重流失,让乡村英雄气短。
2019年,酉阳启动“酉阳叠石花谷生态园扶贫示范项目”,因地制宜打造全球唯一叠石艺术主题和巫傩文化展示园区——叠石花谷。同时,筹办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引艺术回乡,打造创新型文化艺术旅游IP,探索“乡村+旅游+扶贫”的中式乡建之路。
粉红花田、叠石层峦,石上生花、神秘巫傩。经过近2年时间的规划,打造和连续奋战,10月26日,全球唯一一个集合叠石艺术主题园区和巫傩文化展示园区的综合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面具阳戏、荒野时装、乡村艺术
群贤毕至共襄艺术乡建盛
当日活动以酉阳非物质传承人带来的面具阳戏及高定服装设计师“魔法王子”林子量,携手国内外模特带来的“荒野时装秀”开场。澄天为幕、大地作台,这是一场民族风与国际范相融相生的大秀。打破常规、不拘泥于固定舞台、跨界合作——这场秀的意义,也映射了酉阳叠石花谷作为艺术乡建探路者一路秉持的信念。
开幕式上,中共酉阳自治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唐应珊在现场发表致辞,她表示:“叠石花谷是在历史沉淀和乡村艺术中应运而生,是一本活的‘大地史书’。叠石花谷正是我们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的示范样板,它将为推动乡村振兴、推动农旅融合,提供另一种可供选择的路径。”
酉阳乡村艺术季总策展人,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孙振华教授,对活动定位和目标做了阐释。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获邀艺术家以三农服务为基本立场,成为乡村的建设者、农民的合作者,和农民一起做艺术,做农民需要的艺术,以乡村生活环境为背景和载体,将现场、公众、艺术、生态、功能有机结合。本次艺术季,共有十七组大地艺术杰作从乡村生长而出。
自2017年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建已在神州大地初见成效,艺术介入乡建也并非酉阳首开先河。考察各地思路:一是凭籍当地自然、历史资源打造文旅项目,利用城乡流动性,发展乡村经济,以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改变乡村生态与生活水准;二是立足于乡村本身的现实条件和文化基础,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在地推动乡村民间人文生存方式演变,促进乡村城镇化、市民化、公共性和公民社会建设 。
不同于国内众多的“乡村艺术”和“大地艺术”项目,酉阳乡村艺术季的十七组作品,体现出了一种面对具体地点、时间、人物的艺术实践姿态。“时间”是李浏洋《不愿离去》中那片雨云;是幸鑫作品中仿佛另一个时空穿越而来的稻田火车,在曹晖的《千秋雪》中,汉白玉积雪雕塑让时间“冻结”在叠石上;在焦兴涛的《13896152193》里,时间则是城市与乡村的通话。
“地点”是和“时间”相联系的“空间”。在张超作品《流年》中,地点是等待雨水浸润的夯土墙;也是陈扬《漂浮的树》中无法移动的枯木;刘佳的《叠石剧场》直接打磨抛光当地叠石,形成阵列的剧场“座位”,望山见水。有感于此时此地,艺术家傅中望的作品诞生了:一片戴在树上的巨型竹编斗笠,戴上斗笠,就是戴上了乡愁。
在武小川《九曲十八道之四——镜墙》中,人的习俗成为作品的缘起和内容;李娜的《宝·物》通过艺术集合、拼贴的,是这里具体生活着的人的故事;洛鹏的《水印风雨桥》,从一开始就期待着人的走入。这种面对具体时间、地点、人物进行的因地制宜创作,是针对中国乡村现实和文化处境的艺术。
践行乡村振兴,以艺术、文化介入乡建,构筑“新乡村”;景区整体规划村民土地,指导新建农家乐、提供景区运维岗位、引导村民参与景区开发与艺术季筹建,安置“新乡民”;以文化艺术旅游IP吸引城市人回乡休闲、见证原乡蜕变,解锁“新乡愁”——这是景区与村民的共创合作,也是城市与乡村的双赢互助。不搞文化植入,而是授乡村以渔,酉阳乡村自此开启复兴之路。
重庆酉阳集世外桃源、百里画廊、千年古镇、万顷梯田、十万亩高山草原、上亿年地质奇观于一域。本次将保护性发掘、石漠化治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的叠石花谷项目,并非“有名无实”的面子工程。甄选新西兰、墨西哥、阿根廷等地珍奇花草,和国内优秀花卉一起培植于已历5亿年春秋的叠石间;挖掘特色巫傩民俗,将具有祈福消难寓意的傩文化与叠层石结合,打造神秘人文景观。喀斯特天然坑洞上的叠石魔坑、月辉掩映下的星空石门、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也静候体验。
于千亩花海中回望乡村
来绝美酉阳让心归大地
叠石花谷值得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