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最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渠县两项目在列:三汇彩亭会——渠县文化馆,竹编(渠县刘氏竹编)。
三汇彩亭会
三汇彩亭会是流传于渠县三汇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它以亭子造型和表演为主要特点,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街道或广场进行表演。
三汇镇地处四川东部华蓥山北段西侧,跨州河、巴河、渠江,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商贾云集,经济活跃,彩亭会就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清代初年,彩亭会开始在三汇形成,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年间逐步趋于兴盛。新中国成立后,三汇彩亭会成为当地民间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彩亭是彩亭会中最突出的表演形式,表演时,约四平方米的平台上竖立一根底柱细长而分节、首尾相衔的杆子,杆上支架(铁环)横伸斜展,“饰幼孩为戏妆,缚于舆杆上,用机环转动舁游”,将戏文或生活中的人物、故事扮演出来,叠成三到五层,高八至十米,“四人舁之以行,游曳大街,游乐码头”。表演过程中彩亭悠悠荡荡,似坠非坠,显示出“高、惊、险、奇、巧”的特色,令观众为之牵魂动魄,惊叹不已。除彩亭之外,彩亭会中还有龙灯狮子、高跷等十多种民间文艺表演。彩亭会期间,“男女游观,填街塞巷,邻封士女不远数百里争赴盛会,殆有举国若狂之概”。
竹编(渠县刘氏竹编)——四川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
渠县竹编工艺以渠江镇为中心,流布于渠县境内。渠县地处四川东北部,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尤其盛产慈竹,为竹编工艺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
渠县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三百多年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古代人即已开始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到唐代,渠县竹编业已十分发达,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人们住竹房、坐竹椅、背竹筐、戴竹笠、持竹扇,处处都会用到竹编制品。入清以后,渠县的竹丝宫扇、细篾凉席等名噪一时,被朝廷列为贡品。
渠县刘氏竹编工艺技艺复杂,工序繁多,从砍伐竹子到制作出成品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精细严密,是现代技术和机械所无法替代的。以这种技艺编织一件工艺品少则数天,多则需数月甚至数年。
渠县刘氏竹编的工艺产品可分数十个大类,有近千个花色品种。其中的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竹编台屏等系列工艺品设计新颖,技术精湛,尤以编工精细见长,其薄如绫绢,虽系以竹作画,却极富笔情墨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显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渠县刘氏竹编是劳动人民艺术创造力的完美体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工艺研究价值。
渠县刘氏竹编属于纯手工操作,编织耗时耗神,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因此很多艺人都已被迫转行,学习竹编技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造成当地竹编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刘氏竹编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急需善筹长策,积极应对。
来源:达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