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眉山:守护文化之“根” 传承文脉远流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4 13: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历史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直观展现,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地方风貌特色,承载着人民丰富的历史情感,是最深厚的乡愁载体。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中,眉山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利用它们,形成了一些经验,如建立保护名录、制定一系列保护法规、实施修缮工程、积极推动活化利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等。

近期,眉山市又出台了一项地方性规范性文件——《眉山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即日起,眉山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守护与传承”系列报道,探寻眉山如何让历史建筑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和延续,让历史建筑“活”起来的故事。

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长卷,千载诗书城眉山轻轻铺展在岁月的长河里,以其独有的韵律,吟唱着千年的风华与诗意。一处处历史建筑穿越时空,诉说着一段段关于文化、关于梦想、关于传承的故事。

每一座历史建筑都有故事

鸟瞰太平古街。(眉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供图)

冬日清晨,岷江的雾气氤氲。一旁的滨湖街上,豆花饭店人声鼎沸,夹杂着豆花香、米饭香的热气也袅袅升腾。新一天的生活在太平古街徐徐开启。

“码头人的习惯,早餐一碗豆花饭。所以我们这里的早餐店没有卖米线、面条的。”东坡区永寿镇罗平社区党委书记王进介绍,太平古街曾是河东第一大集镇,也是旧时的水陆码头,在清朝以前,叫做罗汉场。清初,常年遭水患,人们祈愿太平,更名为太平场。1985年,“罗汉”“太平”各取一字,改为罗平镇。2005年,划入永寿镇,更名为罗平社区。如今,太平古街已成为东坡区现存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之一。

太平古街,老房子里流淌的烟火气。

2024年12月20日逢双,是太平古街的赶场天,熙攘的人群让古街颇为鲜活。古街明清时期的建筑里,罗平人在这里经营打铁、造船、弹棉花、竹编的店铺,时光在传统技艺里流淌、沉淀。茶馆里人声鼎沸,茉莉花茶的香味缭绕。

在太平古街,居民喝着盖碗茶。

“这个五角星房屋是2019年挂牌的历史建筑。”王进手指的方向,是一处土木结构的建筑——墙体下部为裙板,上部为竹编泥墙,穿斗式梁架,小青瓦屋面,一颗红色的五角星缀在檐下墙上。

紧邻这座五角星房屋的,是曾经名为福禄街的解放街。

“1949年10月,一支解放军队伍路过此地,夜宿于这条街上。”王进说,战士们与当地群众围坐在一家茶铺里摆龙门阵。次日,解放军离开时,当地10多个青年组成的篮球队毅然跟随部队而去。为了纪念这段军民鱼水情,福禄街被更名为解放街。

罗平迎客大院里,500多岁的罗汉松屹立常青。岁月的侵蚀,让院里房屋墙上的泥土部分脱落,露出了竹编框架。阳光透过这些缝隙洒落进来,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效果,给院子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宁静。王进介绍,明代成化年间,眉州太守许仁特意令人从广东引进一批罗汉松,最终只有这一棵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为了珍贵的“活化石”。

行走在古街的“六街三巷一路”,青砖青瓦石板路,不同时期的各种标语随处可寻,宛如老电影里一帧帧锁住旧时光的镜头。这里有清末建筑105处,民国时期建筑43处。其中,挂牌的历史建筑有21处。

太平古街一砖一瓦都有故事。

如果说在太平古街,流淌历史的韵味和乡愁,呈现百姓的市井生活。那么,四川国际电台——这道“永不消失的电波”则讲述了峥嵘岁月的故事。

2024年12月23日,记者一行走进位于东坡区尚义镇的四川国际电台旧址地下机房,大家立刻就被带回那个充满激情与热血的年代。

四川国际电台旧址地下机房坑道。

机房内的坑道设计得幽深而曲折,墙壁坚固无比,能够承受500磅穿甲弹的猛烈袭击。其多重防护功能——防爆、防毒、防潮、防原子能辐射,更是为机房提供了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电传报房、传输设备室、载波室等不同的工作房间分门别类陈列着电传打字机、电码练习机、载报机等通信设备。

“这些设备当年都是国际电台的员工肩挑背扛,并借助圆木、滚筒、铁链等工具,搬运到机房里,并自己进行安装的。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但大家都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讲解员杨影说,电台由收信台和发信台两部分组成,核心区完好保留地上建筑40幢、地下机房18间、设备设施168套,其中多数为当时世界先进的通信设备。

随着杨影的讲解,我们来到了收信大厅。31台收信机排列在房间内,有些还贴了封条。大厅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地图,上面闪烁着无数红光。这些光点代表着电台电路通达的每一个角落。白色灯光洒在陈旧的机房,排气扇呼呼作响。时间在这里仿佛被拉长,每一秒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期待。我们似乎看到一个个身影忙碌在大厅,紧张有序,守候着每一个可能关乎国家安危的电波。

1965年,四川国际电台正式在川开工建设。作为国家战备短波通信电台,它承担着国家与世界各国使馆信息互通任务,在抵制敌对势力反动舆论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4月,四川国际电台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光荣退役后改建为通信博物馆,成为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通信博物馆。

眉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申报省政府公布电台为历史文化街区,确定挂牌保护了38处历史建筑。如今,电台被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民群众可以亲近感受这段光荣而辉煌的三线建设革命史,从中得到熏陶、教育。

天府眉山大地在浩瀚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多元、价值独特的文化遗产。眉山现有国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22个,历史文化街区5片,历史建筑321处。一处处历史建筑仿佛时间的低语者,诉说着眉山的故事,也为城市增添了人情温度与历史厚度。

在历史建筑保护中赓续文脉

一座建筑,是一个故事,也是一段历史。历史建筑是有生命的,它们历经风吹雨打,记录岁月变迁;它们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嵌城市肌理,是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愁。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建筑才算是历史建筑呢?历史建筑,指的是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且尚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包括优秀的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名人故居等。

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明确其概念和法律地位。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坚决制止破坏行为加强保护性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城乡建设、开发活动中应关注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的挖掘与保护,避免拆除和破坏。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单位的若干意见》,明确“用五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保护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重点保护体现其核心价值的外观、结构和构件等,及时加固修缮,消除安全隐患。

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地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随之增加。对眉山而言,这份保护与传承的使命更是被赋予了尤为重要的意义。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三苏祠视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拥有2300余年城市建制史的眉山,享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的美誉。在宋代,眉山曾是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三苏父子辉耀古今,“八百进士”名震当世,孕育了“天下至寿”彭祖、“天下至孝”李密、“天下至忠”虞允文等先贤,青神竹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使命,更彰显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的政治担当与深远的历史责任感。自1991年被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眉山历届市委、市政府以敬畏之心,一以贯之地呵护着其历史文化遗产的璀璨光辉。大力弘扬三苏文化,眉山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之路上,从未停歇。

2021年,眉山市明确提出构建“有古韵的建筑、有记忆的街区”,让历史文化的脉络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2022年,眉山作出传承与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的重大决策,将保护传承与名城申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十件大事之中,彰显了眉山对文化根脉的坚定守护。

此次出台的《办法》,对眉山市历史建筑的认定与保护、利用与管理、保障措施以及监督与巡查等多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确保历史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随着其实施,历史建筑将继续伫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讲述着那些关于文化、关于历史的故事。

让历史建筑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岁月悠悠,历经风云的历史建筑显得更加沉稳,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仍滋养着这片土地,也不断吸引着后人前来探索。它们不仅关乎城市风貌的塑造,更是厚植精神园地、留住乡愁的重要途径。《办法》的出台,不仅是为了保护这些建筑,留住那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为了重新打开它们的大门,让阳光洒进来。

“通过完善保护机制、强化保护措施、提升保护水平,我们就是要确保每一处历史建筑都能得到妥善保护、合理利用。”眉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科负责人宋文林表示,历史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办法》的出台向公众传递出政府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决心,将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历史建筑的良好氛围。眉山市在推动实现历史建筑“应保尽保”“合理利用”目标的同时,通过活化利用,让历史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青年作家、编剧刘寅看来,《办法》的出台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深远意义的举措。他说,于城市而言,历史首先以一种直观而生动的方式表达在新旧建筑的交织之中。文化,这一无形而又强大的力量,便在这新旧交织的建筑风貌中,悄然表达为一条绵延不绝的文脉。这条文脉,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未来的导向,它让人们在穿梭于现代与传统之间时,能够深刻感知到城市独有的气质与灵魂。保护历史建筑,正是为了延续这条珍贵的历史文脉,让城市的文化根基得以稳固,让后人在触摸历史的同时,也能寻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办法》不仅是对现有历史建筑的一种保护策略,更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城市发展理念。它能够有效防止历史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到破坏,更能够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城市与文化的关系,从而在保护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政府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去了保护修缮后的太和老镇发现,不管是一条条老街还是一处处建筑,都能够将我们带回到那个远去而熟悉的年代。”老眉山人张国强表示,《办法》的出台定会让更多的古老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

采访中,众多市民表示,历史建筑是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一种体现,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承载着人们的乡愁。做好历史建筑保护能让大家触摸到城市的历史脉络,也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心灵得到慰藉。期待《办法》能让历史建筑更好融入生活,让历史建筑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根深叶茂,生生不息。自己也将积极参与到历史建筑保护中来,共同守护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让城市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那份独特的韵味与魅力。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于 2025-1-6 17:40: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规范性文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