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地坛公园,五月的阳光中,两棵相邻的国槐正悄然演绎着一出现代版的“伯牙子期”。起初,“这对朋友”并不起眼,直到今年“五一”其间网友发现它们身上挂着一对特殊的认养牌——“认养人:余华的朋友铁生”和“认养人:铁生的朋友余华”。文字简单,不过两行,却触动了无数网友内心关于“文学”、关于“友谊”、关于“追忆逝水流年”的柔软之处。
两棵树登上热搜,叠加了各方面因素。其实这两棵“友谊树”已挂牌一年,认养期限截至今年4月30日,网友们纷纷留言催促“余华老师赶紧续费”,这个看似玩笑的呼吁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获得了10万次以上转发。正在看球赛的作家余华接到采访电话后则是一头雾水,地坛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赶紧澄清:这其实是普通游客的创意。虽是误会,但温暖的趣事早已超越文学的谈资,成为大众情感共通的文化记忆。
这里有流淌在互联网中的文学密码与城市热梗。回溯时光的新与旧,“两棵树”只是打开人们情感密码的一个契机。回想当年,史铁生在地坛仰望苍穹,曾写下了这样震颤人心的句子:“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如今,这座承载了作家太多思考、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地标之一的古老园林,因为两棵“友谊树”又延伸出新的故事。有人举着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对着这两棵认养树拍照打卡,还有情侣在树下交换书籍。越来越多自发的人文交流,让这座经历了数百年风霜的古典园林焕发出不一样的文化魅力,带着某种温暖的情绪,带着浓浓的人情味。
感动于友谊的纯与真,人们在这些炽热的故事中实现了情感共鸣。人们在这里回顾着余华的回顾,体会着史铁生的体会,余华曾说:“铁生真实地赞美这个世界。”“铁生在生活中是一个极其幽默的人。”“铁生不在了……”两棵“友谊树”并肩而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从古至今,文字中那些伟大的友谊总能穿越时空,直击人们的心灵,诸如东晋名士王子猷“雪夜访戴、兴尽而返”的潇洒,李白与杜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相惜,以及鲁迅与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时光回响,早已突破个体的情感范畴,成为公共的文化情感印记。
感知到文学的动与静,好的文本所拥有的珍贵价值永远扣人心弦。透过“地坛友谊树”的热度,文化情感印记再度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在数字时代的顽强生命力。曾几何时,当人们以为文学正在被边缘化时,它却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回到公众视野。这一过程不是通过学术讨论或严肃批评来实现,而是通过普通人自发的情感流露得以完成。经典的、发自内心能够感染人的文学永远不会过时,它可能变化存在形式,以新的方式得以传播、重获理解,但其核心价值——对社会本质的深刻洞察、对人类情感的饱含悲悯、对生命意义的执着探索——将在人生的某一刻与你不期而遇,并且一次又一次地拨动你的心弦。就像一位网友的留言:“树会继续生长,正如好的文学作品和真正的友谊永远生生不息,永远无需‘续费’。”
地坛公园的这两棵国槐,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植物认养行为,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文学与生活、作家与读者、表征与象征的文化纽带。每当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关于我们与书页的“永恒”故事。
地坛公园里两棵被认养的国槐成了网红打卡点 图据新京报
我们欢迎城市现实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多维度叠加。树木认养活动在地坛公园已开展18年,今年3月17日,“地坛公园”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最新一年树木认养活动的要求,园中银杏、元宝枫、桧柏、侧柏、油松、国槐、洋槐等片片绿荫,蝴蝶槐、碧桃、樱花、玉兰、丁香、木槿等累累芬芳都将完成开放认养。而网友们关注的“友谊树”现象,也引起了人们关于城市文化空间再造的思考。
现代城市完成功能布局后,需要打造更高维度的精神文化空间并赋予其更为深刻的含义。我们欢迎更多这样的文化地标源源不断地产生,它们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亮点,更是人们精神审美的刚需和文化情感的延续。地坛公园这两棵国槐已经成了公园的网红打卡点,网友表示:“本来没什么感觉的,但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突然很想哭。”在导航地图软件上搜索“铁生的朋友余华认养的树”,直接标注出地址为:(北京)东城区和平里中街34号。
导航软件上已经标注了“铁生的朋友余华认养的树” 手机截图
我们一直陶醉并守护着“文学最好的样子”。五月,是一个温暖的季节,地坛公园的槐花开了又谢。最新的消息是,已经有网友成功“续费”了这两棵树。树牌换了新的,但“铁生与余华”的字眼却依旧留驻在那里,接受着人们远远近近的注视。这个温暖的结局,恰如文学本身——永远生长,永远年轻。
当人们坐在那样的树下安静阅读,偶尔风吹过,槐花落在书页间,像是某个作家在天堂写的批注。这大概就是文学最好的样子——不仅在一时的热搜榜首,而在每个人的会心一笑。所以啊,该续费的从来不是树,而是我们心底那份对文学、对友谊的温柔守望。

余华和史铁生的作品,你看过哪些?评论区聊聊~
撰文/李咏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