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四川既是西部经济一个龙头,也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重点省;既有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也有刚刚脱贫的偏远山区;既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也有资源丰富的农业;既是中国战略纵深,也是内陆开放前沿……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2022年6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四川考察调研,为新征程上四川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今天,巴蜀大地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在推动治与兴中站上发展新起点——“坚定不移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5月29日上午,由国产大飞机C919执行的东航MU9197航班,搭载135名旅客抵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启沪蓉航线常态化商业运营。
C919首条常态化运营线路落子成都,从一个侧面印证四川作为西南交通枢纽的重要区位优势。而C919和四川的缘分不止于此:
航空工业成飞民机公司研制机头,同在成都的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提供航电信息等系统,位于德阳的中国二重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主起落架锻件……一个个“四川造”护航国产大飞机腾飞,成为四川制造强省的缩影。
观察四川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国家发展版图上找准其方位。
历史上,四川历来被视为战略大后方,秦国首先攻取巴蜀,才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抗战时期,这里成为接收中国工业、文化资源转移的主阵地。三线建设时期,全国八分之一的工业投资汇集于此。
今天,四川在中国经济版图上依然不一般:这里是西部唯一经济总量跨入5万亿门槛的省份,是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是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到四川考察调研,多次就四川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坚定不移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治蜀兴川指明方向。
写好新时代治蜀兴川篇章,协调发展是关键词。
打开地形图,四川一省之内既有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又有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雪山。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长期积累的发展差异,形成了四川区域经济明显的不协调不平衡:
区域之间,成都“一城独大”,去年2万多亿元的经济总量占全省36.7%,排名其后的绵阳为3600多亿元,还有12个市州经济总量不到2000亿元;城乡之间,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村在资源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城镇仍有较大差距。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杨继瑞说,四川既有城市化进程较快、经济发达的成都平原,又有凉山、甘孜、阿坝等后发展地区,在外人看来“安逸”的四川,面对的实际是“底子薄、欠发达、不均衡”的省情,发展不足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
从短板薄弱处治蜀,以高质量发展兴川。
以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为总牵引,四川省提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制定差异化政策,促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共兴。
6月的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埃克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两个百亿级项目建设力度和气温一样火热。
“政府全力帮助我们提速项目建设,从打下第一根桩到中试只用了10个月,创了业内纪录。”埃克森公司生产运营负责人童双龙说:“今年企业预计产值达10亿元,订单已锁定,现在全力以赴赶进度。”
绵阳速度,彰显出真抓实干、担当奋进,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决心和定力。
绵阳是中国科技城。“我们坚定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用好独有的科技创新资源,聚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四川省委常委、绵阳市委书记曹立军表示,“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机遇,我们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去年引进7个百亿级工业项目,其中3个已实现投产。”
行走在巴蜀大地,四川在着力解决掣肘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中不断实现新跨越。
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经济总量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2022年达5.67万亿元,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进出口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过700亿斤;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四川省研发经费投入居中西部首位,综合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高速公路达到9179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超过5800公里;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居中西部第一,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77家;
这是6月13日拍摄的西部(成都)科学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4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稳定在9成左右,10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同轨同享……
“天府之国,真是一个好地方”,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激励九千多万巴蜀儿女在治与兴中砥砺奋进、向美而行。
在统筹破与立中重塑发展新优势——“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还要勇往直前,更上一层楼”
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岷江和金沙江在此交汇,长江始称“长江”。
站在三江口向北眺望,5公里内曾是宜宾沿江工业区,沿线化工、热电、水泥、造纸等工业企业多,始建于1943年的宜宾天原化工厂距离长江岸线一度不足百米。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在距离长江干流零公里处5公里的长江北岸,宜宾天原化工厂老厂区偌大的一片厂房正被拆除(2018年6月22日新华社记者胡旭摄);下图为:在同一位置拍摄的原宜宾天原化工厂老厂区旧址今日新貌(无人机照片,2023年5月31日新华社记者刘坤摄)。新华社发
2018年6月26日,宜宾沿江工业集中区内一根高120米的大烟囱轰然倒下,这是天原等5家工业企业3000多亩老厂区内的最后一根烟囱。
今天,长江岸边,昔日厂房变身长江公园,步道蜿蜒、水清鱼跃、人来人往。
51岁的渔政巡护员唐胜容依然记得,幼时住的那艘摇摇晃晃的渔船和江上父亲打渔的身影。
2019年,宜宾在全省率先启动长江渔民退捕上岸,唐胜容夫妻俩一起从“打鱼人”成为“护鱼人”。3年来,唐胜容亲眼见证着母亲河的变化:红嘴鸥一年比一年多,白鹤、野鸭子成了常客。“江里游泳的人经常能遇到大鱼,前些年不敢想象。”
远处,新成立的三江新区日新月异,天原化工已将产业延伸到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电池材料,走上新的产业赛道。
一个家庭之变,一家企业之变,一条岸线之变,映射四川在统筹破与立中的发展之变。
“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都是拼来的。同时,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还要勇往直前,更上一层楼。”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调研时,如是强调。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好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解决“大而不强”问题,正是四川的攻坚方向。
工业“未强先降”,“四川制造”的老底子如何焕发新活力?
6月8日至11日,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召开。2019年宁德时代的子公司——四川时代的落户,让宜宾再添新名片。
10年前,煤炭、白酒“一黑一白”产业占据宜宾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除了五粮液、天原、丝丽雅“老三件”外,宜宾鲜有拿得出手的其他新兴产业企业。
成功引入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宜宾迈上转型之路。
如今,四川时代的“链主”作用日益凸显,落户3年多来,天宜锂业、锂宝新材料等一大批配套细分领域企业纷沓而至,其中上市公司32家,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为指引,宜宾一手抓新兴产业筑巢引凤,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站上了以动力电池、晶硅光伏为主的绿色新能源产业新舞台。”宜宾市委书记方存好说。
如今的四川,虽然已建立起涵盖41个工业大类的现代工业体系,但工业化率于2011年达到40.9%的峰值后就开始下降,2022年工业化率仅为28.9%,工业“未强先降”问题突出。
此外,四川龙头领军企业偏少、关键核心环节欠缺、产业集群发育不足等结构性问题,也引起了四川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在去年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的部署引人关注。随后,四川宣布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并在今年初提出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8万亿元、再上3个万亿元台阶,工业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如今,在这片土地上,几乎每天都在出现新的变化:
成都未来医学城里,天府锦城实验室首批4个科学家团队和两个平台已经入驻;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一年来已吸引30家企业入驻;“重装之都”德阳布局燃气轮机现代产业链……
今年前4个月,四川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4%、14.8%,晶硅光伏、动力电池增加值分别增长61.5%、33.3%,新能源汽车产量、零售额分别增长61.1%、65.5%——发展新动能正在见效成势。
2023年2月14日,成都超算中心科研人员在巡检机房设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农业“大而不强”,天府粮仓如何擦亮金字招牌?
四川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西南唯一的粮食主产省,也是生猪出栏第一大省,素有“猪粮安天下”美誉。但光环背后,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仍有距离。
四川7800多万亩耕地中,位于2度以下坡度的耕地面积占比不到14%,而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占比超70%,被形容为“一平二坡七分山”,先天不足的“巴掌田”“鸡爪田”,严重制约四川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此外,四川有25项农业资源位居全国第一,但产业链不完善、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参差不齐、“叫得响”的农业品牌相对较少。
“四川要把农业搞好,把粮食生产抓好”“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四川“三农”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守牢“天府粮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关键。
走进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的中江县永太镇西沟村,浅丘环绕中,多台收割机正驰骋在麦田里,金黄的麦浪、红白相间的农机绘就一幅田间“丰景”。
“以前这里全都是地块散碎的二台土,利用率低,效益差,不少地因此撂荒了。”永太镇镇长林曦说,进行宜机化改造后,许多耕地可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可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效益。
建设高标准农田、整治撂荒地、推进丘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四川努力让地块“小变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截至2022年底,四川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00万亩,今年还将新建和改造425万亩。
擦亮金字招牌,还要做好“土特产”大文章。
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在眉山,泡菜制作已有1500多年历史,更因眉山人大文豪苏东坡的钟爱,形成“东坡泡菜”特产,成了当地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如何把小泡菜做成大产业?上世纪80年代,眉山泡菜产业开始起步,但长期处于“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都比较低”的状态。
针对产业发展无序状态,当地启动打造中国泡菜之乡行动,告别家庭作坊式生产,挖掘农产品深加工的价值潜力,打造泡菜产业集群。目前,眉山发展蔬菜原料基地40余万亩,带动约20万户农户增收。2022年,眉山泡菜销售收入达到223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并远销海外。
“眉山以中国泡菜城为依托,串联起一二三产业,年加工泡菜150多万吨,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眉山市东坡区副区长王志丹说,如今,眉山东坡泡菜已经走向世界,一同出海的还有中国的泡菜文化。
破除粗放发展观念,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以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四川正在破与立中重塑发展新优势。
在把握时与势中融入国家发展大棋局——“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科研楼宇林立,一座未来科技之城拔节生长。
如今,这里不仅成为生态秀美的网红打卡地,还聚集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成都超算中心等科研院所、“国之重器”和知名企业。
这是成都超算中心主机房“硅立方”(2023年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围绕成都天府新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这是2022年4月6日拍摄的成都锦城湖及锦城公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四川天府新区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先行先试。
从绘就蓝图到先行先试,成都发展的新篇章正是四川迈向未来的生动注脚。
处一隅而观全局。四川如何把握时与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把握四川的未来,要放眼整个西部——
今天,走在川渝各地,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工地。
4月22日,随着一辆挖掘机掘通隧道最后的岩体,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速铁路的首座隧道——青山隧道贯通。成达万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成渝地区将打通东出北上、连接长三角和京津冀的高铁“大动脉”。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近期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将实施重大项目248个,涵盖现代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七大重点领域。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从2021年的67个到2022年的160个,再到2023年的248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提速。
“整个西部约占国土面积的71%却仅贡献了20%左右的GDP。成都、重庆经济总量已分别超2万亿,作为西部最大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成渝地区承担新增长极使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认为。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2023年2月17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的工人在总装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车间,每小时130台新车下线,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受益者,公司95家核心供应商中,12家来自重庆,川渝汽车产业深度合作,有效降低了风险和成本。”公司生产制造部部长李志强说。
把握四川的未来,要融入全国一盘棋——
4月26日,首列“法国邮政DPD号”在成都国际铁路港鸣笛发车,驶向远在9800多公里外的波兰马拉舍维奇,列车搭载的小家电、数码产品、定制服装等跨境电商货物将在那里向欧洲各地进行分拨。
2013年4月26日,首趟蓉欧快铁(现中欧班列)开启了成都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行的历程,如今成都国际班列已成为支撑四川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通道。
这些年,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再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标定了四川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也为四川走在前列、多作贡献创造了重大机遇。
内陆腹地变身开放高地,四川未来发展必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国大棋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专家指出,新发展格局要求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经济总量已跨过5万亿大关、拥有41条进出大通道的四川,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对内打造新增长极,对外成为开放新支点,将极大拓展我国战略回旋空间。
把握时与势,坚定迈向未来的底气与信心。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市考察三苏祠时强调:“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入地”,在三星堆考古挖掘中探寻古蜀文明;“飞天”,在西昌一次次发射中触摸“九天揽月”梦想;奋起,在汶川地震等一次次灾难中屹然挺立……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服输的川人气质,为四川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四川时说的话温暖人心、催人奋进。
从历史深处走来,今天的四川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以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答卷,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