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走进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收藏于其中的《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似乎在诉说着近千年的故事。
“这部古籍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海内孤本。它对我们研究杜甫意义重大,是草堂的‘镇馆之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彭燕表示。
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部古籍在60多年前,差点与杜甫草堂失之交臂。

成都与杜甫的缘分,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先后住了近4年,在此期间创作诗歌240多首。此后,历代都对杜甫草堂有过修葺扩建,成为人们缅怀杜甫的圣地。
1952年,成都市政府对杜甫草堂进行了修葺整理,并正式对外开放。与此同时,杜甫纪念馆筹备委员会成立,杜甫草堂的文物征集工作随即展开。
1954年,杜甫草堂派专人到全国各地搜集杜集版本、文物资料。次年,杜甫纪念馆(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正式成立。收集的文物中,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被视作“无价之宝”。它之所以能来到杜甫草堂,背后有一位关键人物——李一氓。
李一氓,1903年出生于四川彭县(今四川成都彭州市),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诗人和书法家。李一氓对家乡充满了情感,身体力行,一直为草堂留意和代购与杜诗相关的古籍版本和外文杜诗等相关文物资料。
“1964年,李一氓先生在北京的中国书店替我们‘代购’了这本书。当时他看到这本杜集后,非常惊喜。发现这个本子有些错乱,请人将其重新装订。1965年,这部珍贵的古籍被送到了杜甫草堂。”彭燕说。
 杜甫草堂 图据杜甫草堂微信公众号

当然,如此难得可贵的古籍孤本,自然会引来竞争。
彭燕说,当时的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得知此本之后,曾经找到李一氓,希望能将此本保存到北京图书馆。
作为一个四川人,又在年少时期多次流连于杜甫草堂的景色中,可以猜想,李一氓无论是对家乡的热忱,还是对这部古籍的考量,都希望它能回到风景如画的成都浣花溪畔。
李一氓获得此本后,请了四川同乡在上面题跋,包括朱德、陈毅、郭沫若等。
朱德在古籍上写下:“成都杜甫纪念馆得此书,可为所藏杜诗带头。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五日。”后有“朱德”印。
郭沫若题写:“草堂诗先生杜工部诗集,素所未见,殆是海内孤本,虽残卷,良可珍惜。藏之草堂,尤得其所,可谓草堂先生重归草堂矣。”
有了名人题跋,也指明了《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的归处,“草堂先生”归成都杜甫草堂所有,就顺理成章了。

杜甫草堂茅屋景区 图据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多年来,文博界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纸一千,绢八百”。意思是,以纸为载体的文物,可以保存一千年;而以绢为载体的文物,最多保存八百年。
 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 图据央视新闻
这本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难能可贵。而早在明清时期,宋版书就是藏书家竞相搜求的宝贝了。
老话说,“一页宋版,一两黄金。”雕版印刷业在宋代的繁盛,为书籍的广泛流传和普及创造了条件。但处于承前启后位置的宋版书因其刻印精工和流传稀少,呈现出独具的文献学价值。
不少藏书家认为,世界上最昂贵的书籍,并非金箔、银箔甚至镶嵌珠宝的印刷品,而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宋版书”,这种珍奇的版本几乎可以用价值连城来形容。
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的珍贵之处,并不仅局限于此。这本“存书无卷首,无序目可查,不知何人所辑。书体甚奇,虽有编年,不以年次”的古籍,并不见于海内外公私目录著录。
这就意味着,它是名副其实的“海内孤本”。普天之下,仅此一本,这部古籍作为杜甫草堂的“镇馆之宝”,可谓实至名归。

你和成都杜甫草堂有哪些奇妙缘分?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 李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