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遇见非遗 凉山印记 | 榫卯之间 镌刻民族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在横断山脉的褶皱深处,美姑河的涛声与斧凿之音交响千年。

崇山峻岭之间,一座座“人字形”斜坡瓦板房点缀在苍翠的山腰间。这些看似朴素的彝族传统民居,实则暗藏玄机——无须一钉一铆,仅凭榫卯衔接的“穿斗式”结构,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静静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智慧。这些建筑,以“穿斗式”榫卯结构为灵魂,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与美学价值。

在传承这门古老技艺的队伍中,阿西拉批宛如一颗明星,用他一生的热爱与执着,守护和传承着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建造了一个个山间的木构传奇。近日,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阿西拉批凭借在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领域的卓越贡献与深厚造诣,荣列其中,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高度认可,更意味着这门古老技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溯源:木纹里的文明密码

在中华民居建筑的“大花园”中,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独具魅力。

考古表明,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历史悠久,早期融合“井干式”壁体与“干栏式”构造。秦汉之后,抬梁式建筑文化逐渐影响西南夷地区,特别是明、清土司制度的推行,促进了彝汉文化的交流。“井干式”结构逐渐被取代,“抬梁式”、“穿斗式”结构在彝区落地生根。彝族“穿斗式”榫卯结构建筑,正是在“井干式”基础上,融合多种建筑文化发展而来。历史上,这种建筑主要分布于川、滇、黔、桂四省区的彝族民间,现今主要分布在凉山州美姑县以及周边的雷波、马边等地区。

美姑县为代表的“穿斗式”榫卯结构建筑,工艺精湛,民族风格浓郁,堪称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典范。屋顶为“人字形”斜坡瓦板房,墙壁多为土墙或砖墙。室内分上下两层,上层穿枋层数丰富,下层依次为主位、客位、活动区等区域,以柱与板壁镶嵌巧妙装饰。

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独特。工匠不依赖现代工具,无施工图纸,也不用钉子或黏合剂。凭借心中“蓝图”与丰富经验,纯手工完成复杂流程,工艺要求极高。选料时精心挑选圆木、板材制作穿枋、房柱等关键部件。加工利用斧、锯等工具,组装则按构架规则调试各部件。

建筑装饰集中在屋内板壁、屋檐等部位,图案有日、月、花、草及动物等,兼具民族特色、艺术性与实用性。

彝族传统建筑是民间“活历史”上不可复制的雕塑,具多学科价值,其复杂工艺、独特风格与民族纹饰,对研究建筑史、工艺史意义重大。它凝聚着彝族群众的独特认知与情感,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吸纳新内容,对研究民族交往史价值非凡,在推动彝区文化旅游方面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阿西拉批主持修建的美姑县巴普镇俄普村社洛马也家的彝族传统“穿斗式”建筑内屋结构。 

传承:在时光中坚守

清晨的美姑县拖木乡木破洛村,薄雾缭绕。78岁的阿西拉批,明显地老了,岁月和阳光雕刻的皱纹爬满了他的脸颊,那双常年拿斧子、刨子等做木匠活的手布满了老茧,但他很爱笑,面对徒弟们在修房造屋中遇到的问题,会不厌其烦、细心地教导。

1947年出生在木破洛村的阿西拉批,自小就生活在建筑世家,接受着彝族传统建筑技艺的熏陶。其爷爷阿西火尔是美姑县拖木乡、峨曲古一带有名的建筑师,曾经主持建造过峨曲古、拖木一带的“穿斗式”建筑,在当地很有名气。父亲阿西依古,师承爷爷,新中国成立以前经常为峨曲古乡、龙门乡一带的彝族群众建造“穿斗式”结构的建筑,其主持建造的自居房屋坚固牢靠,历经百年依然还在。

“我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艺。”阿西拉批回忆。

父亲见拉批善于观察、琢磨,对木匠活领悟很快,就开始教他学习选材、削皮、锯形、凿孔、制形等基本技术。1967年,拉批20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转随叔父学习。叔父非常喜欢拉批的钻劲,经常将他带在身边。在建筑实践中加以磨炼,拉坡逐步掌握了制模、雕刻、彩绘等技术,彝族建筑技艺突飞猛进,25岁时,已熟悉彝族“穿斗式”建筑的营造技艺,开始独立主持一些复杂的建筑了。30岁时,他已是美姑一带著名的彝族建筑师了。

1978年以后,拉批的职业进入大发展期,特别是彝区农村的条件一年年好起来,建造“穿斗式”建筑日益受到欢迎。

1986年,他主持修建了著名的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彝族建筑部分,这一作品让他声名大噪。此后,他经常到各地主持修建,其建造的“穿斗式”建筑越来越多,作品散布各地,2009年的美姑县巴普镇彝韵山庄、2013年的马边县杨河乡彝族历史博物馆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凭借这些令人瞩目的作品以及多年来对技艺的坚持与创新,2020年,阿西拉批被美姑县政府授予彝族建筑师称号。同时,这些成绩也为此次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积累了雄厚的实力。

阿西拉批设计修建的美姑县海来衣生家的彝族“穿斗式”室内局部。

授徒:传承的星火燎原

“我们家世代都是彝族建筑师,这门手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绝对不能在我手上失传了。”为了让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后继有人,阿西拉批很早就开始收徒,截至目前已授徒15人,徒弟中,既有本家族的,也有外姓徒弟。

阿西拉批授徒,完全为公益类型。在彝族的传统习俗中,授徒只需一两斤白酒、一把面条,不收任何学费。学习期间,徒弟的吃住都由师傅负责,彝历新年时,学徒只需背一半猪头作为谢师礼;若学徒家当年不过年,则无须背猪头肉。

这些年,阿西拉批手把手教徒弟,不光教他们怎么锯木头、搭框架,还让他们明白每道房梁、每处装饰图案背后的历史与民族文化。他说:“这带徒弟就像点灯,得让这点火苗一代代亮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是给子孙后代留根!”

在阿西拉批的悉心教授下,他的15名徒弟中,如今已有多名能够独立建造彝族“穿斗式”榫卯结构建筑,有的徒弟还在传统雕刻、纹饰、结构艺术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才华。

这些年来,阿西拉批不仅致力于培养传承人才,还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为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建筑技艺贡献力量。他为美姑县政府制作彝族传统建筑模型以及凉山建州70周年庆典的模型,价值高达20万元,却只收取了材料费用。此外,他经常参加县政府组织的传承人交流会,无偿讲授彝族建筑技艺,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

为了推动彝族传统建筑技艺的保护,阿西拉批多次向美姑县委县政府和当地文化部门呼吁,强调保护彝族文化的重要性。他经常在美姑的传承人大会议上,讲授彝族建筑与文化,多次被各级各部门表扬。此次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无疑是对他过往贡献的再次肯定,也激励着他在未来为技艺传承做出更多努力。

展望:守护民族的瑰宝

如今,阿西拉批虽已步入暮年,但他对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热情丝毫未减。在他的努力下,这门古老的技艺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凉山彝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美姑县文化馆评估合格,此次阿西拉批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更是为这门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阿西拉批也深知,传承之路任重道远,核心技艺全凭口传心授,缺乏文字和图示记录,这给技艺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他希望能够在有朝一日,与相关部门合作,为后人留下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图文资料。同时,他也期待政府能够加大对这门技艺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让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夕阳西下,美姑的山坡上,又一座新宅即将上梁。在房屋每一处榫卯的衔接中,每一道雕刻的纹理里,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这门古老的技艺,镌刻着彝族群众的智慧与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而阿西拉批站在这条长河里,坚定地守护并传承着这门技艺,更传承着民族精神与文化。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