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一场特别的“职业规划课”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营盘街杂谷脑小学举行。来自当地人社部门和中公教育的职业导师们,正在为理县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这场培训会只是阿坝州理县推进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就业创业活动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培训每年要举行20多场次,覆盖群众2200多人次。
理县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就业创业行动现场。
同一时间,在阿坝州理县米亚罗镇的就业服务站里,藏族姑娘俄玛基正紧盯着电子屏上的招聘信息,手中的笔在报名表上勾选着。而在30公里之外的下孟工业园区,35岁的杨树兵正在调试炉机设备。杨树兵结束了多年在外“候鸟式”的打工生活,如今能够出了“家门口”便到“厂里头”,平均每月能挣8000多元,切实尝到了就近就业的甜头。
阿坝州理县,这个位于川西高原仅有4.6万人口的小县城,正借助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就业创业行动,努力破解民生难题,为万千藏羌家庭托起“稳稳的幸福”。
“以前找工作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去县城,现在岗位都主动找上门了!”俄玛基的感慨,体现出理县就业服务工作打通了联系群众最后的一公里。
考虑到县域面积大、人口分散且信息不畅的情况,阿坝州理县充分利用“微网实格”工作体系,将就业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网格。全县构建起1个县级就业服务中心、11个乡镇服务站、71个村级联络员的“1+11+71”的就业服务网络,如同就业“红娘”,第一时间将空岗信息和政策要求直达到户到人,架起企业和群众之间的服务桥梁。
在朴头镇一颗印村,第一书记李敏的包里总是装着两份清单:一份是县就业服务中心不断更新的岗位需求表,上面包含设备管理、设备维修、设备操作等各类岗位;另一份是她自己编制的群众岗位需求和技能台账,详细记录着每户劳动力的特长和岗位需求。李敏一边翻着台账一边说:“上个月刚把村里的孙姐推荐到温泉酒店做服务员,这样她家在蔬菜种植的空当也有了额外收入。”
理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唐林的手机里存着一份用工数据库,涵盖工业企业、文旅服务、餐饮店铺等各类企业用工需求。数据显示,仅2024年,理县开展“春风行动”“金秋送岗”等招聘会就达7场次,提供岗位8800余个,入场120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280多人次。
走进四川福兴公司的制造车间,阿坝州理县下孟乡仔达村青年杨树兵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炉机仪表参数。以前杨树兵因为缺乏技能只能四处打零工,现在他已经是月薪8000元的班长了。他骄傲地说:“公司送我到成都等地培训了多次,现在我带的班组次品率在全厂是最低的!”
四川福兴公司职业技能培训现场。
在隔壁的宏昌晶体有限公司,女工们正在把晶莹的人造宝石分拣装盒。“在这里包吃住,月薪5000元,还能接送孩子上学呢。”生产骨干杨巧满脸幸福地说,原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她,在自己的努力和公司的培养下已经成长为技术能手。
宏昌晶体有限公司的女工们正在烧制人工宝石。
“在就业方面,大多数企业比较关注男性青壮年的就业问题,而我们公司结合自身的生产实际和劳动强度,很好地解决了女工的就业问题。”四川省宏昌晶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小君介绍说,这家60多人的企业,女工占比达90%,通过采用弹性工作制,解决了部分高原妇女的就业难题。
四川长化宏光盐化工的员工们正在操作仪器。
四川长化宏光盐化工副总经理周响光对于使用本地员工有着自己的“双赢账”。2009年建成投产的四川长化盐化工,常年稳定的员工规模在180人左右,公司本地员工占比超过70%,年均流失率不到5%,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车间里,工龄14年的工段长郭祥均就是长化宏光盐化工设立“技工-班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四级晋升通道的受益者之一。
在理县下孟工业园区的四川福兴、四川长化宏光盐化工和四川宏昌晶体等企业,像杨树兵、杨巧和郭祥均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本地员工占比超过七成,他们正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勤劳致富的奋斗故事。
夜幕降临,阿坝州理县薛城镇大岐村的理县圆梦羌绣专业合作社里灯火通明。非遗传承人、专合社负责人马琴芳正带领着大家飞针走线,一幅幅精美的羌绣作品即将完成。她笑着说:“大家可以将绣品带回家自己做,既能照顾家里又能增加收入,人均收入能过万呢!”
理县圆梦羌绣专合社负责人马琴芳和她的羌绣作品。
马琴芳还展示了手机里的“羌绣交流群”。这个由政府培育、群众主导、社会参与的就业创业项目,开展与羌绣有关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已经带动了80余名当地妇女和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甚至还吸引了成都、马尔康等地的群众临时兼职,依靠刺绣手艺挣钱。
在理县古尔沟镇的温泉民宿集群,曾经的放牛娃杨张师傅如今成了网红民宿店主。他指着客房预订表说:“参加县里的电商培训之后,我在抖音上直播雪山温泉,客房预订量大幅增加,几乎每个周末都爆满!”
阿坝州理县的探索不只是解决就业问题,还构建起了“需求-产业-技能”的闭环。通过网格化的排查建立劳动力的“技能画像”,引导企业开发合适的岗位,例如增设文旅服务、民宿管家、酒店餐饮等岗位,开展电商直播、民宿管理等“订单式培训”,受到群众广泛好评。推行的“创业担保贷款+专家结对帮扶”政策,已经催生了多家小微创业实体。
一人就业,全家幸福,温暖一村。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阿坝州理县新增就业114人,工业园区带动户均年增收4.2万元,100多个藏羌家庭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地就业,避免了长期“两地分居”的痛苦。
“一定要进一步营造好营商环境,把握实际政策,多种方式助推企业发展。”阿坝州理县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强调,全县要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厘清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流程再造、数据打通,建立新型的政商关系,从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为此,理县启动为期一年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重点解决企业发展的难点。通过多种调研方式,目前已收集到14条意见建议,并落实到相关单位办理,还要求单位第一时间回复企业。
县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和本地群众踏实肯干,让扎根理县投资兴业的经营者们发展信心更足了。据悉,福兴公司计划投入8000万元技术改造升级,新增20多个环保设备操作员等技术岗位。宏昌晶体、长化宏光盐化工也将车间智改提上议事日程。“本地员工忠诚度高、稳定性强,这就是我们持续扩招的底气所在。”福兴公司副总经理罗贤虎表示,公司将在员工职业培训成长方面做足功夫,努力争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理县人社局、卫健局等多部门服务队走进工厂开展法律、职业防护等知识宣传。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要让更多像‘杨树兵’‘杨巧’这样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阿坝州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汪敏透露,理县已出台《理县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就业创业行动方案》,围绕未稳定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无一人稳定就业的农牧民家庭、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等重点群体,从精准职业规划、拓展岗位资源、加强就业服务等17个方面,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力做好稳岗就业这篇大文章。
夜幕下,工业园区的灯光像星星一样闪烁,映照在杨树兵们自信的脸上。这个曾经劳务输出的小县,正在通过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共同努力,编织起一张托起万家幸福的就业网。
从田间地头到产业园区,从藏织羌绣到数控机床,阿坝州理县的就业创业故事充满着高原特有的温暖。这个人口小县精心编织的就业网络表明:当政府乐于做服务者、企业愿意做播种者、群众勇于做追梦者的时候,“人口小县办大民生”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那些轰鸣的机器声、穿梭的物流车、直播间的吆喝声,正共同奏响一曲动人心弦的“幸福理县协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