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蒲理蓝是一名IT工程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计算机算法在农业领域的新应用,于是辞去原有工作,成为了一名“新农人”。 如今的他,在成都青白江弥牟镇的农田里,针对不同的水稻搭建数字生长模型,带动当地200余户种植户,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为进一步提高销售终端对水稻的认可,今年他还借助NFC给大米办起了“身份证”,手机碰一碰,就能看到大米从萌发到收获的全过程。
▲蒲理蓝
IT工程师变身“IT农民”
“希望种出更健康的大米”
4月初,成都平原的气温逐渐回暖,一年一度的水稻播种就要开始了。
最近几天,蒲理蓝为了筛选稻种、与农户沟通育苗,忙得脚不沾地。“如今弥牟镇跟我们合作的这些种植户,基本上都是在我们水稻数字生长模型的指导下进行耕作,我们的五情监测站能够提供最准确的耕作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作出相应的农事决策。”蒲理蓝说。
今年43岁的蒲理蓝,现在以“IT农民”自居。他告诉记者,在2019年以前,主要从事IT工程师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乡下进行考察,看到种植户们遇到病虫害,只能凭经验打药,既浪费钱,又影响收成,种出来的水稻也卖不上价钱。“于是,我就想能不能用计算机算法来辅助种植户耕作,在减少农药的同时,种出更健康的大米。”
▲蒲理蓝(右)
2019年夏天,蒲理蓝辞去了原有的工作,从零开始学习农业知识,当起了一名“IT农民”。那时候,他白天跟着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专家马均教授下田实践,晚上自学考取农艺师资格证。
最终,他拿到了农艺师资格证,对于作物栽培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段时间,我的电脑里除了代码,就全是作物栽培的资料、论文。”蒲理蓝说。
从经验种田到数据种田
“让病害扼杀在起步阶段”
在跟随学习的过程中,蒲理蓝凭借自己多年的IT工程师经验,一直琢磨如何搭建水稻的数字生长模型。“传统的种植方式,依靠的是人工经验,当出现了病虫害,才知道该打药,难以实现防患于未然。”蒲理蓝告诉记者,“于是,我们创建了植物病菌孢子捕捉分析系统,通过捕捉分析分布于空中的病菌孢子,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病害,此时仅需进行少量的农药喷洒,就将病害扼杀在起步阶段。”
上述的植物病菌孢子捕捉分析系统便是五情监测站的功能之一,除此之外,监测站还具备气象监测、土壤墒情监测、苗情监测、虫情监测的功能。之后,再将五情监测站收集到的信息用数字生长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农事意见,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种植户采取相应的农事操作。
▲五情监测站
蒲理蓝说:“传统经验种植,农户并不清楚温度与光照对于水稻生长具体有何影响,也不知道遇到这类情况该如何处理,而数字生长模型分析之后,能给出施加多少肥料、什么时候追肥等建议,对种植户的帮助很大。”
科技下田 带动集体增收
今年给每袋大米办张“身份证”
解决了种植的问题,如何让种出的水稻卖得更好?
“普通大米单价低,而功能型水稻能带来更高的收益,相应的种植成本也更高。我们会给种植户推荐不同的水稻品种,如果想要种植功能型水稻,就需要全流程按照我们的要求来种植,精确到育苗、施肥、打药等细节,要严格按照要求来落实。”蒲理蓝告诉记者。
这部分功能型水稻成熟之后,也会有不同的待遇。蒲理蓝说:“比如2024年,我们因地制宜研发的富硒水稻‘弥牟香’,今年收获时,将在每一袋富硒大米中植入NFC芯片。这相当于大米的‘身份证’,手机碰一碰,就能看到这袋水稻的成长全过程。”
据介绍,2024年种植的“弥牟香”去年上市后,带动200余户农民年均增收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