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柏隆镇的红花村,过去户籍人口仅2103人,外出务工人口比例曾一度高达40%,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剩下的只有老弱妇孺,曾经兴旺热闹的“红花”呈现出凋敝的态势。
“乡村振兴”号角吹响,为让“红花”再度绽放,村党总支书记曾辉在深入摸底谋划的基础上,提出要以“红花”之名挖掘讲好红花村背后的故事,再次把“红花”的丰富内涵传承与光大,以红花之名凝聚共识、团结力量、携手共破乡村发展难题。
旌阳区委组织部联合柏隆镇党委,共同为红花村研究制定了发展路径:通过创新打造一朵红花映初心党建品牌,以成立同名“强村公司”为纽带,蹚出“党组织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共富新路。
2024年,全村集体经济营收突破50万元,纯收入超过30万元,同比增长150%,当年就成功实现200余村民“家门口”就业。
“红色引擎”驱动组织振兴,各方力量积极响应
在“一朵红花”强村公司筹建的关键期,曾辉以一项“舍小顾大”的抉择感动全村。面对集体经济发展初期的信任危机,他毅然决定将个人经营多年的美丰化肥区域代理资格无偿转入未来的强村公司,直接让渡年利润超10万元的个人收益。
这一举措让村民真切感受到村“两委”破釜沉舟的发展决心。
“书记连‘金饭碗’都舍得交出来,我们还有啥理由不跟着干?”本地企业纷纷响应,纤多多食品、鑫晟利等5家本地企业迅速与强村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曾辉带头示范的效应持续发酵,50余名村民主动要加入强村公司务工,村民对村“两委”的满意度从78%跃升至97%,强村公司首年便实现营收突破50万元,真正将“一人担当”转化为“万人划桨”的发展合力。
一朵红花映初心,“三联筑基”强根基。走进红花村党群服务中心,“三联筑基”示意图格外醒目。近年来,红花村党总支坚持“支部联企、党员联户、产业联农”的三联工作机制,把党建建在企业里、把党员融进群众中、把产业送到集体间,推动一朵红花映初心党建工作与企业、产业、群众深度链接,全村各类主体紧紧凝聚在村党总支周围。
“四好引领”凝聚共识,红花村党总支在深度总结过往发展历程和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的基础上,总结明确了“一个好书记,带强一支队伍;一个好项目,引来一众能人;一个好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一个好机制,振兴一片乡村”的“四好”引领发展路径,围绕发展这一主题,明确对干部、项目、产业、机制的定位和要求,解答了全村党员干部该有怎么样的自我要求、工作职责、目标定位和思路办法等问题,实现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目标。
“红色纽带”激活发展动能,六大业务构建共富生态圈
在强村公司农事服务综合体(农立方)二期厂房内,60岁的村民彭元碧正麻利地切着竹笋。“强村公司里干活儿很适合我们周边老百姓,公司采用计件方式发放工资,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每天少干一点儿都能挣个百来块,多干一点儿就能有个两百来块钱,关键是离得近,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村里自己的企业也不怕被拖欠工资。”
这个由强村公司运营的鲜笋加工车间,正是红花村联合本地食品加工企业纤多多公司“联企带户”模式的生动缩影。通过构建产品销售、生产加工、农事服务、劳务派遣、工程承揽、物业服务六大业务板块,强村公司形成了“企业降成本、集体增收益、群众得实惠”的多赢格局。
这种组织模式在保障对企业原材料持续供应中的优势尤为凸显。2024年,因种植原因部分合作种植大户减产,纤多多食品公司面临原料短缺时,村党总支发动党员群众,3天内组织30余户村民在周边地区零散种植户手中收购青菜800吨,既保障了企业正常生产,又为村民增收10余万元。“关键时刻党组织就是‘定盘星’。”纤多多负责人陈翠蓉感慨道。
在产业发展图谱上,强村公司的商业逻辑清晰可见。向上游延伸,建立500亩智慧大田为直供基地,与周边农户合作建立1000亩青菜供应基地,通过“订单农业”锁定纤多多等当地企业原材料需求;中游打造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5个合作社的50余台农机,为农业企业、种植户提供“耕种防收烘”全流程服务;下游拓展销售渠道,代理美丰化肥年销600吨,代理即食鲜笋、百香果等本地系列农产品走进商超。这种“接二连三”的产业链布局,使村集体年均增收超20万元。
更令人瞩目的是创新性的“双向服务”模式。强村公司与本地企业鑫晟利公司合作的桑拿裤手工折制收发项目,既为企业提供劳务派遣、原料供应等生产性服务,又为村民开发出“家庭工坊”等灵活就业岗位,预计可让100余名村民实现“带娃做饭‘两不误’,月增收入千余元”。
“红色共享”书写共富答卷,强村与富民同频共振
在红花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上,村民刘华领到了土地流转金和务工收入两份“红包”。通过“租金+薪金+股金”的多元增收机制,该村户均年增收达1.2万元,60岁以上老人务工占比达35%,真正实现了“弱劳动力”也有改善自身生活品质的机会。
强村公司的“造血”功能更体现在公共服务的提质升级上。利用集体经济收益,村里新建了3公里产业便道,改造了两处污水处理设施,还为15名留守儿童开设了“四点半研学课堂”。“现在种地有托管、卖菜有渠道、务工有门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正在智慧大田操作无人机的“90后”“新农人”孙军说。
这种发展活力正在形成磁场效应。原本在浙江打工的孙祖建夫妇去年返乡,在村里的支持协调下,流转了50亩土地发展种植业,“村里提供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比在外漂泊强多了”。
据统计,近两年已有42名外出务工人员选择“燕归巢”。从传统农耕到三产融合,从“空壳村”到“德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再到“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红花村的蝶变印证着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这里的“红”,既是飘扬的党旗红,也是兴旺的产业红,更是百姓的幸福红。
当一朵红花映初心的党建品牌深深扎根于泥土,当强村公司的市场化基因与党组织的公益性本质有机融合,乡村振兴便有了力量源泉。这个川西坝子上的小村庄,正用实践诠释着“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的深刻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