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都杜甫草堂大廨与南大门,都悬挂有清代大学者顾复初所撰写的这副名联,分别由今人邵章补书、向楚题跋和于立群补书、郭沫若题跋。一处名胜同时悬挂两副联文相同而题跋不一的名家楹联,在全国实属罕见。
这位1853年自苏州辗转来蜀,寓居成都四十载,最终长眠新都的清代才子顾复初,正因在蓉城留下这副传世佳联,得以与月白风清的草堂共存。
在心中铭刻此联者,有一人不可不提——那便是从四川大渡河畔走出的大才子郭沫若。少年郭沫若在成都石室中学求学时,就是草堂的万千仰慕者之一。1953年,他重游草堂,留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一联。十年后的1963年9月5日,郭沫若又请擅长汉隶的夫人于立群补书,自己题写了长跋,从北京寄到草堂。这便是如今悬挂于南大门的顾复初楹联之由来。
郭沫若在长跋中写道:“遥想风清月白之堂,龙蜷虎卧之地,人民已做主人,气象焕然一新,谅不妨多此一段翰墨缘也。”
这不仅是一段翰墨缘,更是一条绵延千年的文脉传承之路,从杜甫到顾复初,再到郭沫若……文心相印,薪火相传。

顾复初在此联中与杜甫惺惺相惜,这要从他一唱三叹的人生际遇说起。1853年,仕途失意的顾复初应四川学政何绍基之邀入川阅卷。不料这期间苏州家中子、女、媳俱死于战乱,妻子流亡失联。
为了使其振作起来,何绍基做媒,促成顾复初与苏州籍成都才女范雒娟的姻缘。范雒娟号菱波女史,乃范仲淹后裔,练得一手好楷书。二人在成都桂王桥西街的“小墨池山馆”寓所琴瑟和鸣,顾复初曾欣然写下:“成都四壁聊堪隐,鬓影春风伴煮茶”,他认定成都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1855年何绍基离任,顾复初夫妇开始了清贫而清净的卖字生涯。成都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热情地接纳了这位江南才子。顾复初擅篆隶,精枯墨山水,被推为当时“蜀中第一书家”,求字求画者络绎不绝。
1861年,完颜崇实任成都将军,邀请顾复初入幕将军衙门担任文案(相当于机要秘书),薪水颇高。顾复初在六年之后,又翻开了一段舒心的职业篇章。
在蜀地寓居期间,顾复初为成都诸多名胜题写了传世楹联。杜甫草堂、望江楼、武侯祠、大慈寺、龙藏寺等地,都留下了这位才子的作品。其中,望江楼一联堪称千古绝唱:
此联原署“长白崇实撰,长洲顾复初书”,后来李劼人在小说《大波》中揭开了谜底,原来是顾复初一人所作。因时局动荡,完颜崇实为保护幕僚,就宣称此联是自己所撰。
1886年9月,74岁的顾复初还为大慈寺藏经楼撰写了一副楹联:
“六根皆入菩提,行亦得,坐亦得,得无所得,乃为真得;
万善同归极乐,生不来,灭不来,来者非来,是名如来。”
晚年的顾复初正如联中所云,看淡名利得失,享受宁静淡泊,却未放下对文坛新人、同学少年的期许。他盛赞易实甫“实甫风流美少年,皎若碧月来青天”,勉励宋育仁“桂花初放小山枝,宋玉悲秋又此时”。后来,两人皆未负所望:易实甫写下了一代名句“江山只合生名士,莫遣英雄作帝王”;宋育仁成为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如果说草堂因杜甫而散发夺目的光芒,那么顾复初的一联无疑为草堂平添无穷意境。“长留天地,月白风清”八字,草堂精神尽出,杜甫心系苍生的仁者情怀尽出。这副楹联穿越时空,至今仍在传颂着文人的风骨与担当。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杜甫草堂的有趣故事?评论区聊聊~
撰文/陈惠茹
编辑/梁庆 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