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从防辐射铠甲到自巡无人机 绵阳“教科人一体”催生“黑科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在一些特殊行业领域中会产生核辐射,尤其是中子、γ射线对人体的伤害程度较为严重。而在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最新的一项科研成果——“防辐射铠甲”,实现了对中子、γ射线的有效屏蔽。

4月10日,记者走进该实验室看到,这里摆放着4瓶各类结晶性粉末,这些看似“普通”的原料,在实验室辐射防护材料团队负责人周元林眼中却价值千金,它可以有效地屏蔽中子和X/γ射线。

“我们突破了在高分子材料中辐射防护功能组元高填充的关键技术。”周元林教授指着成品介绍,从而形成的高填充纤维具有较好可纺性,制备出防辐射和穿戴舒适的纤维织物及其可穿戴制品。这也是目前国内首套具有辐射防护功能,又具备透气透湿性的特种功能辐射防护服。

如今,这项历时五年攻关的成果,为我国涉核操作环境的个人防护提供了新的方案,并已在实验室和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中试化生产。目前,实验室与圣华盾防护科技有限公司在经开区已经成立“特种安全防护功能材料研发中心”,预计未来5年拟投资7亿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排头兵,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至今,一直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先后自主研发了新型极速闪烧高温陶瓷设备、金刚石薄膜CVD制备系统、微小药量燃烧热测定装置、含能材料高低温撞击感度仪、大尺寸BDD电极高难度有机废水处理装置等系列仪器设备,实现了激光聚变靶丸关键材料的保障供给、核级萃淋树脂的工业化量产、辐射防护手套生产应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模组产业化、绿色低碳建筑材料规模化应用示范等工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也成为城市创新的有力支撑。

另一边,在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动捕实验室内,研究人员霍建文正与西南科技大学通信专业大三学生张鑫月调试飞控算法,旁边的队友正在模拟器里验证路径规划模型,搭载了“异构飞控智航系统”的无人机再次迎来了试飞。

“这套系统是由学生们自主研发的,让无人机不仅有‘小脑’还有‘大脑’,智能化程度更高,具有自主规划路径、自主避障等功能。”霍建文介绍,目前这套系统已应用在垚磊科技的海关无人机项目以及秦皇岛一家公司做工厂自主巡查。接下来,还将应用到农业,做病虫害识别,从而指导无人机自主规划路径,去喷洒相应的肥料。

学通信专业的学生为何会参与到无人机系统研发呢?这就要从西南科技大学创立的“智能系统与智慧服务”创新实践班(简称“IPCS创新班”)说起了。

IPCS创新班依托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培养学生,2014年开始,每年从全校大一学生中选拔学员及少量跟班生、旁听生进行重点培养。以兴趣小组为学习团队,主要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学习、学科竞赛、各类科研项目、创业实践等,培养理论基础厚实、综合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拔尖创新人才。

这个举措,不仅打破了传统实验室的“围墙”,更让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

“我们还与长虹一起做产教融合,针对长虹自动化生产环节当中的关键难题,找到了解决路径与人才引进、培养的一些模式。”西南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张华介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将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开发,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同时,结合绵阳产业优势,响应企业所需,让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适配。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