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巴中:“背篼公交”满载城乡烟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凌晨3点,城市还在沉睡。

巴中恩阳城郊,75岁的董芝芳却已开始忙碌。她打着手电筒,背着背篼,穿梭在自家菜地里。蒜薹、莴笋、小葱……一个多小时后,各种应季蔬菜装了满满一背篼。

董芝芳说,这些蔬菜将会运到20多公里外的巴城销售。“幸好有‘专车’,能够保证我们早点赶到城里。”

董芝芳口中的“专车”是指32路公交车。由于是每天早上从恩阳发往巴城的第一班车上,乘客大都为背着背篼到巴城卖菜的菜农,群众亲切称这趟车为“背篼公交”。

“背篼公交”受欢迎

菜农卖菜有“专车”

4月8日早上5点30分,一切准备就绪。出发前,董芝芳特意换下了去菜地穿的胶鞋,“一会要坐车,不能把泥巴弄到车上。”

背着满满一背篼蔬菜,提着一桶土鸡蛋,5点40分,董芝芳向明阳场镇走去。

从董芝芳家到巴城,她需要先步行十来分钟到明阳场镇,搭乘明阳镇到恩阳的农村客运车,然后再到恩阳文昌宫市场公交站搭乘32路公交。

同样是早上5点30分,家住恩阳城区的32路公交车驾驶员郭民桥也早早收拾好行装,驾车向巴城公交公司赶去。他需要6点40分准时驾驶公交车从巴城公交公司赶往恩阳,然后7点20分准时从恩阳首发站发出第一班公交。

6点30分,董芝芳已经早早地来到了文昌宫市场公交站台。此时,在站台上,像董芝芳一样在等待32路第一班车的菜农已经有8名,一背篼一背篼、一箩筐一箩筐的蔬菜摆满了站台。

7点10分,郭民桥驾驶着第一班32路车提前到达文昌宫市场公交站。背起背篼、挑起箩筐,菜农们有序上车。“不急!等你们都上来后我才得开车。”“慢点!我帮你提上来。”……郭民桥一边提醒卖菜的乘客,一边帮助他们将背篼挪上车。

“大家尽量把背篼往里面放一点,方便其他乘客上下车。”花了几分钟时间,在郭民桥的帮助下,菜农们终于都上车了。

7点20分,郭民桥驾驶公交车,准时从文昌宫市场公交站出发向巴城驶去。

乘坐公交进城卖菜

车厢满载烟火气

“徐老汉,这么多嫩洋芋,你今天这一背篼有点重哟!”

“老赵,你今天去桂花街还是去城西市场?”

……

公交车上,菜农们聊得火热。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村组,但由于进城卖菜,经常同坐一班公交车,一来二去都成了熟人。不仅如此,郭民桥说,驾驶“背篼公交”时间久了,他能准确叫出有的菜农的名字。

公交车一路前行,沿途一些站点仍有上车的菜农,不一会儿车厢内的背篼就挤得满满当当。郭民桥不时透过后视镜观察车厢里的情况,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7点45分,32路公交进入巴城。在龙舌坝公交站,部分前往老城各菜市的菜农,在这里下车转车。10分钟后,在巴中市广电中心公交站,车上的菜农全都在这里下车,准备前往桂花街农贸市场。

下车也并不容易。“帮我提一下背篼,谢啦!”“来来来,让老人家先下”……车上、车下接力,大家纷纷搭把手,帮助菜农将背篼、篮子等传下去。

“希望今天能卖个好价钱。”背着背篼,75岁的董芝芳和几名菜农一路小跑着赶往市场,在那里,他们有一块免费区域可以摆摊卖菜,也有着长期积累下来的顾客。

几分钟后,董芝芳在桂花街农贸市场便找到了一个临时摊位。

将一张大蛇皮袋往地上一铺,再从背篼中小心翼翼拿出蔬菜,摆放整齐,董芝芳的蔬菜摊开始营业。

“蒜薹咋卖的?”“6块一斤,早上才摘的,新鲜得很。”“这几把都给我称了。”还没来得及歇口气,顾客就上了门。中午时分,董芝芳背来的蔬菜全部售罄。

“背篼公交”抵达

“背篼公交”连城乡

中午12点过,揣着200多元的收入,董芝芳背着空背篼来到巴中市广电中心公交站,高兴地搭乘32路公交车回家。

为什么不将蔬菜背到恩阳的农贸市场销售,而是运到更远的巴城销售?董芝芳告诉记者,是因为在巴城的农贸市场客流量更大,销售得更快,而且价格相对更高一点。

“我们年龄大了,也不会啥手艺,当了一辈子农民,靠着家里的几亩土地种菜卖菜,赚点钱用于日常花销。”董芝芳说,自从32路公交车开通后,恩阳城郊有很多菜农跟她一样,长期将蔬菜运到巴城来销售,而且这些菜农大多是老人。

“现在国家政策好,70岁以上的老人坐公交车不要钱,对我们这些长期进城卖菜的人来说,省了很大一笔开支。”董芝芳算了一笔账,如果没有32路公交车,她进城卖菜则需要搭乘农村客运车辆,一个人来回一趟车费就需要20元。“不划算!不划算!”董芝芳摇着头说。

“32路公交车总共23个站点,18公里路程,自2016年开通以来,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更为农产品‘出村进城’,繁荣农村经济作出了贡献。”巴山公交公司负责人表示。

编后

载满背篼的32路公交车,悄然编织着一幅新时代的民生画卷。这趟被群众亲切称为“背篼公交”的普通班车,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民生无小事”的深刻内涵,在车轮滚滚中铺就了一条连接城乡、温暖人心的共富之路。

这辆公交车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承载的不仅是普通乘客,更是无数像董芝芳老人这样的菜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背篼公交”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构建了城乡要素流动的毛细血管。当城市的“菜篮子”与农民的“钱袋子”在车厢里相遇,产生的不仅是经济交换,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背篼公交”现象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温度与智慧。愿这样的温暖班车越来越多,载着更多人的梦想,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