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城市还在沉睡。
巴中恩阳城郊,75岁的董芝芳却已开始忙碌。她打着手电筒,背着背篼,穿梭在自家菜地里。蒜薹、莴笋、小葱……一个多小时后,各种应季蔬菜装了满满一背篼。
董芝芳说,这些蔬菜将会运到20多公里外的巴城销售。“幸好有‘专车’,能够保证我们早点赶到城里。”
董芝芳口中的“专车”是指32路公交车。由于是每天早上从恩阳发往巴城的第一班车上,乘客大都为背着背篼到巴城卖菜的菜农,群众亲切称这趟车为“背篼公交”。

“背篼公交”受欢迎
菜农卖菜有“专车”
4月8日早上5点30分,一切准备就绪。出发前,董芝芳特意换下了去菜地穿的胶鞋,“一会要坐车,不能把泥巴弄到车上。”
背着满满一背篼蔬菜,提着一桶土鸡蛋,5点40分,董芝芳向明阳场镇走去。
从董芝芳家到巴城,她需要先步行十来分钟到明阳场镇,搭乘明阳镇到恩阳的农村客运车,然后再到恩阳文昌宫市场公交站搭乘32路公交。
同样是早上5点30分,家住恩阳城区的32路公交车驾驶员郭民桥也早早收拾好行装,驾车向巴城公交公司赶去。他需要6点40分准时驾驶公交车从巴城公交公司赶往恩阳,然后7点20分准时从恩阳首发站发出第一班公交。
6点30分,董芝芳已经早早地来到了文昌宫市场公交站台。此时,在站台上,像董芝芳一样在等待32路第一班车的菜农已经有8名,一背篼一背篼、一箩筐一箩筐的蔬菜摆满了站台。
7点10分,郭民桥驾驶着第一班32路车提前到达文昌宫市场公交站。背起背篼、挑起箩筐,菜农们有序上车。“不急!等你们都上来后我才得开车。”“慢点!我帮你提上来。”……郭民桥一边提醒卖菜的乘客,一边帮助他们将背篼挪上车。
“大家尽量把背篼往里面放一点,方便其他乘客上下车。”花了几分钟时间,在郭民桥的帮助下,菜农们终于都上车了。
7点20分,郭民桥驾驶公交车,准时从文昌宫市场公交站出发向巴城驶去。

乘坐公交进城卖菜
车厢满载烟火气
“徐老汉,这么多嫩洋芋,你今天这一背篼有点重哟!”
“老赵,你今天去桂花街还是去城西市场?”
……
公交车上,菜农们聊得火热。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村组,但由于进城卖菜,经常同坐一班公交车,一来二去都成了熟人。不仅如此,郭民桥说,驾驶“背篼公交”时间久了,他能准确叫出有的菜农的名字。
公交车一路前行,沿途一些站点仍有上车的菜农,不一会儿车厢内的背篼就挤得满满当当。郭民桥不时透过后视镜观察车厢里的情况,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7点45分,32路公交进入巴城。在龙舌坝公交站,部分前往老城各菜市的菜农,在这里下车转车。10分钟后,在巴中市广电中心公交站,车上的菜农全都在这里下车,准备前往桂花街农贸市场。
下车也并不容易。“帮我提一下背篼,谢啦!”“来来来,让老人家先下”……车上、车下接力,大家纷纷搭把手,帮助菜农将背篼、篮子等传下去。
“希望今天能卖个好价钱。”背着背篼,75岁的董芝芳和几名菜农一路小跑着赶往市场,在那里,他们有一块免费区域可以摆摊卖菜,也有着长期积累下来的顾客。
几分钟后,董芝芳在桂花街农贸市场便找到了一个临时摊位。
将一张大蛇皮袋往地上一铺,再从背篼中小心翼翼拿出蔬菜,摆放整齐,董芝芳的蔬菜摊开始营业。
“蒜薹咋卖的?”“6块一斤,早上才摘的,新鲜得很。”“这几把都给我称了。”还没来得及歇口气,顾客就上了门。中午时分,董芝芳背来的蔬菜全部售罄。

“背篼公交”抵达
“背篼公交”连城乡
中午12点过,揣着200多元的收入,董芝芳背着空背篼来到巴中市广电中心公交站,高兴地搭乘32路公交车回家。
为什么不将蔬菜背到恩阳的农贸市场销售,而是运到更远的巴城销售?董芝芳告诉记者,是因为在巴城的农贸市场客流量更大,销售得更快,而且价格相对更高一点。
“我们年龄大了,也不会啥手艺,当了一辈子农民,靠着家里的几亩土地种菜卖菜,赚点钱用于日常花销。”董芝芳说,自从32路公交车开通后,恩阳城郊有很多菜农跟她一样,长期将蔬菜运到巴城来销售,而且这些菜农大多是老人。
“现在国家政策好,70岁以上的老人坐公交车不要钱,对我们这些长期进城卖菜的人来说,省了很大一笔开支。”董芝芳算了一笔账,如果没有32路公交车,她进城卖菜则需要搭乘农村客运车辆,一个人来回一趟车费就需要20元。“不划算!不划算!”董芝芳摇着头说。
“32路公交车总共23个站点,18公里路程,自2016年开通以来,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更为农产品‘出村进城’,繁荣农村经济作出了贡献。”巴山公交公司负责人表示。
编后
载满背篼的32路公交车,悄然编织着一幅新时代的民生画卷。这趟被群众亲切称为“背篼公交”的普通班车,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民生无小事”的深刻内涵,在车轮滚滚中铺就了一条连接城乡、温暖人心的共富之路。
这辆公交车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承载的不仅是普通乘客,更是无数像董芝芳老人这样的菜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背篼公交”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构建了城乡要素流动的毛细血管。当城市的“菜篮子”与农民的“钱袋子”在车厢里相遇,产生的不仅是经济交换,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背篼公交”现象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温度与智慧。愿这样的温暖班车越来越多,载着更多人的梦想,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