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孜岩画》学术专著出版。该书系统讲述了甘孜州岩画的发现历程、分布、题材、绘制手法等,并分康北、康东、康南三部分,对岩画内容进行了详解。
有意思的是,书中对甘孜岩画的题材进行了分类,其中“鹿”是该区域岩画题材中的重要内容。在已发现的1020处图像中,“鹿”的图像达200个,在动物题材中占比达50.6%。

甘孜岩画中的“鹿”。

甘孜岩画中的“鹿”。
《甘孜岩画》主编、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教授张亚莎告诉记者,这批岩画最大的特点是以动物为主,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动物风格,之所以鹿最多,与当地动物种群有关系。“因为当地有很多体型庞大的白唇鹿,岩画也反映了当时人类对自然的观察。”张亚莎说。

除了鹿,甘孜岩画中还有牦牛、羊、犬等形象。
据了解,甘孜州岩画资源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016年。2019年以来,在甘孜州文化广电旅游局的组织下,全州陆续发现一批古岩画资源,大都集中分布在平均海拨3500米的崖壁岩面。

甘孜州岩画资源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016年石渠县唐蕃古道暨石刻文化论坛。
2023年以来,甘孜州文化广电旅游局、甘孜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合作启动了“甘孜州古岩画调查研究项目”。
通过前期系统的调查、考证,在全州范围内陆续调查完成70余处具备典型古岩画特征的凿刻类岩画与涂绘类岩画。
理塘县海拔3575米至4721米之间发现的13处“海子山-格聂岩画群”,经考古测年,其最早年代上限在距今8000年,2024年底,海子山岩画现场再次发现旧石器器物。经专家分析研究及实物佐证,初步断定“海子山-格聂岩画群”为国内海拔最高的旧石器岩画群。

甘孜岩画集中分布在平均海拨3500米的崖壁岩面。
“岩画分为‘凿刻’和‘涂绘’两种,甘孜岩画很多都是涂绘类。”张亚莎告诉记者,涂绘的岩画之所以能保存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使用了矿物染料,“我们研究发现,岩画使用的染料是赤铁矿,有部分还混合了动物血和油脂。”
目前,甘孜州已计划将“海子山-格聂岩画群”纳入格聂旅游区文化展示体系,推动学术成果向文旅融合转化。
(部分素材由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和石渠县委宣传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