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25个川渝跨界河流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川渝河长制五周年合作成效发布。
河流管理并非易事,跨界河流管理起来更难。100%从何而来?
翻开川渝地图,81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滋养着四川6个市、重庆12个区县。
为守护好一江清水,山水相依的川渝人决心携手共抓大保护。
2020年,川渝在全国首创成立跨省市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协调解决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的重难点问题,推动跨界河流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5年来,两地互派干部5批,常驻30人次,联合巡河、暗访、曝光,6000余个问题一一破解。
以去年为例,川渝毗邻地区各级河长联合巡河达96次;两地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查、执法、整治、保洁等行动共88次;川渝两省市检察机关携手巡河51次,相互移送案件线索16件,累计增殖放流鱼苗18万余尾,推动4家企业整改污染排放问题……
在联防联控的努力下,昔日的臭水沟彻底蜕变为如今的美丽河、幸福河,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也让沿河群众的幸福感具像化。
铜钵河观音镇段。大竹县委宣传部供图
夏日傍晚,四川达州大竹县观音镇铜钵河河堤散步的居民越来越多,眼前清澈的河水、绿意盎然的树木,让人流连忘返。
“以前,这条河道边的养猪场、养殖场比较多,河水污染非常严重,河水发黑。现在,河水变清了,两边的绿化也搞得好,空气清新,周围的鸟儿也多起来了。”观音镇朝印社区居民田恒纯经常到河边走走。
由于铜钵河流域跨界、共界、往复游动情况复杂,一度因行政管辖权属不同和川渝两地在资源分配、利益诉求上的差异,导致流域污染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置方面长期存在分歧。
直到2020年9月,重庆梁平与四川达州签订《铜钵河联防联治协议》,并共同编制印发《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这才形成了环保部门牵头,当地基层干部、民兵及广大群众参与的联防共治体系。
突破传统行政区划壁垒后,两地在铜钵河治理中通过三层次制度设计实现治理架构重构:省际层面建立联合河长制联席会议机制,设立由两地相关领导担任的双总河长;流域层面构建“四联机制”(联合巡河、监测、执法、应急),制定全国首个跨省市河流水生态环境标准;社区层面发展出“微网格”环境监督体系,将河岸沿线细化为287个治理单元。
通过省际、流域、社区三级联动,两地构建起一套创新机制。这种制度嵌套结构使跨域治理从临时性协调转向常态化运作。如今,铜钵河的水质持续保持在Ⅲ类以上。大竹县的月亮湖湿地公园,是在川渝两地共同开展铜钵河流域治理后新增的人工湿地,面积达18000平方米。这样的生态工程不仅修复了河流生态系统,还显著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
生态治理前的琼江河道。遂宁市河长办供图
铜钵河的蝶变,是川渝打破“一亩三分地”共治水环境的生动注脚。这一合作模式,同样在另一条跨界河流——琼江的治理中得到了验证。
“我们与潼南区和安岳县建立了信息共享、协同管理、联合巡查、联席会议等合作机制,并实行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生态环境事故协商处置等协作措施。”遂宁市安居区水利局总工程师廖宇洋说,打破治水区域壁垒后,两地利用已有的视频监控、水文监测站点资源,依托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问题“及时推送、快速响应”,大幅提升跨界河流突发涉水事件监测预警和防范应对能力。
技术赋能,联防联治。目前,四川省在琼江(遂宁段)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工作。数字孪生流域可以理解为给真实的河流、湖泊等水域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制作一个“虚拟克隆体”,该应用大大提高了流域管理精准化、现代化水平。工作人员在平台上能够直观看到流域内7个监测站点的实时数据,包括水位、水质、雨量等信息,还能通过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水情变化进行预演。
去年汛期,在迎击琼江流域强降雨天气时,上述模型提前预测了遂宁市安居区水位上涨趋势并发出预警信息,为水利部门争取了防汛部署时间;同时,向下游重庆市潼南地区传递了琼江洪水信息和萝卜园水库泄洪动态,保障了沿岸居民安全。
生态治理后的琼江河道。遂宁市河长办供图
生态共治、发展共享。川渝两地共同投资11亿,实施琼江治理项目96个,建成文化景观、亲水休闲等设施100余处,让生态治理的成果可触。
“琼江已成功创建省级幸福河湖,打造的花漫琼江、彩虹滑道等景点,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生态价值转换明显。”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厅副厅长谭小平说,随着治水成果的凸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