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天府新视界↓↓↓
3月29日晚,一辆电动汽车在安徽铜陵枞阳高速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后爆燃,大火带走三名年轻女孩的生命。
痛心之余,不禁要问:智能驾驶加速,谁为生命安全踩刹车?
有遇难者家属向媒体表示,之前曾告诫女儿,现在技术还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智驾,自己开才放心,“我说她以后一定会后悔,她还反驳我,说有各种(证明安全)的依据。”事件还在调查中,责任还有待划分,但智能时代的安全驾驶,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3月中旬,2025年的第一季度还未结束,各大车企智驾能力的竞争就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智能驾驶加速驶来”成为流行宣传用语。各种新车发布会上,多家车企展示过双手脱离方向盘的驾驶画面。
如此传播,极易导致智驾功能边界不清,让用户产生可以“完全脱手”的误解。用户们通常都会忽略产品说明书中的这句话——“必要时接管车辆”。
作为一种技术创新,攻坚智驾技术本身,是企业追求生产更高端产品、适应新兴用户需求的表现。但问题是,大多数智驾还是智能辅助驾驶。
“辅助”两字,非常重要。2022年3月1日起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将自动驾驶分为6级。其中,L0级至L2级为驾驶辅助,驾驶员监管驾驶自动化系统,并在需要时接管以确保车辆安全;L3级为有条件自动驾驶,当收到接管请求或发生车辆其他系统失效时,及时执行动态驾驶任务接管;L4级为高度自动驾驶;L5级为完全自动驾驶。
分水岭就在L3级。搭载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一旦发生事故需要车企担责。然而,当前市面上涌现的大多是L2+级智能车。但不少车企在新品宣传时,却有意将L2+级和L3级的概念混淆。不少车企还将L2+级、L3级都定义为“高阶智驾”。
不只车企,在宣传的阵列中,还有一众自媒体、营销号。甚至一些车企和营销号在检测方向盘脱手时长上做文章,这何尝不是在暗示,该车的智驾,双手可以脱离方向盘?
概念上的混淆、暗示,如果养成了驾驶者双手放开方向盘的习惯,任由车辆自动驾驶,那么必然会给驾驶者和其他交通参与者带来极大风险。
宣传需要规范。如今消费者手里的电动车,是动辄时速飙到上百公里的机械猛兽,稍微分心就可能造成致命悲剧,车企要保持基本的敬畏感。对于夸大宣传,消协等部门也要进一步明确规范、严格监管,少一些不良暗示,才可能少一些悲剧。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消费者不要忘记,新技术的诞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隐患,在技术狂飙突进时,安全永远不能落在后面。
确保安全是满足用户多样需求的前提。但愿这起悲剧,能唤醒全行业的安全意识——莫被智能光环迷晕头脑,系好“安全带”,产业才能行稳致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