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雨润泽天府沃土,四川大地迎来了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春耕时节。智能农机往来穿梭、数字监测设备实时运转……田地间,处处跃动着科技的身影,让亩亩春田绽放出更多的可能。

4月初,在郫都区汉姜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化运作模式正为传统农业带来显著改变,无人驾驶农机成为春耕的“新宠”。
远远望去,产业园区内拖拉机、插秧机、喷杆喷雾机等农业机械在田间来回作业。仔细看去,这些机器的驾驶座上竟空无一人。
“这些是经过我们改装的无人农机。”蜀都乡村振兴公司相关负责人朱晓菲指着正在作业的农机笑着告诉记者。去年开始,公司便启动了对产业园农机的无人化改装工作,并于今年1月22日完成全部测试安装。如今,园区内的所有农机都实现了无人化升级。

农户正在通过手机操控拖拉机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农机还可以实现全天候作业。“这是由于我们加装的北斗导航系统。”朱晓菲介绍,系统使得农机能自动规划路线、精准播种,夜间作业精度可达毫米级,效率可提升3至5倍。
如今的农民彻底告别了“满脚泥、一身土”的传统形象,只需要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轻点屏幕即可远程控制农机,轻松下达指令。
当智慧农机在成都平原大显身手时,100公里外的绵阳江油,另一项“空中科技”正在为春耕注入全新动能。
近日,在绵阳市江油市双河镇桂花村,连片的油菜花初绽金黄,数架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飞防”作业,农药细雾均匀地喷洒在叶片正反面,为油菜筑起一道看不见的“防护网”。
“虫害防治的效率提升了一大截!”桂花村种粮大户贾大哥望着空中作业的无人机感慨道,“以前人工打药,一亩地要半个多小时,现在用无人机,一天能完成400亩,效率提高了几十倍。”更让他满意的是,植保无人机采用集中作业模式,实现了统一用药、统一防治,在保证效果的同时缩减农药使用量,既降低了成本,还保护了环境。
据了解,今年江油市油菜播种面积达33万亩,其中3.9万亩采用油菜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植保无人机凭借其高效精准的特点,已成为当地油菜稳产增收的“新利器”。

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飞防”作业
从空中俯瞰的“飞防”战场转向室内的育秧车间,科技的力量正深入农业生产的“种子摇篮”。
正值水稻育秧黄金时节,在宜宾市南溪区大观镇百里冲“天府粮仓”科技示范园区,许多智能化育秧技术在这里得到运用:控制光照和温湿度条件,促进水稻种子快速发芽和秧苗整齐生长的水稻暗化育秧技术;采用无土基质、一穴一粒的穴盘育苗技术;基于水培原理、有效规避土传病害的高粱漂浮育秧技术等。
铺盘、填装基质、智能洒水、精量播种、覆土……一道道工序按序完成后,秧盘被送入恒温恒湿的暗化室,开启高效催芽。“这套流程下来,出苗速度较传统方法会提前5至7天,不仅出苗更快,还减少了补苗工作量,实现提质增效。”园区技术负责人自豪地介绍。
而在眉山市洪雅县,育秧技术的革新对这里的人工效率带来了明显的升级,演绎着“育秧工厂”的现代速度。
在眉山市洪雅县止戈镇育秧中心的自动化高速育秧流水线上,机械臂有条不紊地将制作完成的秧盘按规格自动码放,整套系统运转如行云流水。“这条育秧流水线每小时可完成2000个秧盘制作,效率较人工提升近20倍,播种均匀度误差控制在2%以内,单台机械臂就能替代3至4名工人。”育秧中心负责人介绍。

自动化高速育秧流水线正在制作秧盘
当科技帮助育苗实现“加速度”,农业的触角也延伸至作物生长的全周期。
走进内江市威远县,连栋薄膜温室为秧苗创造了理想的生长环境:遮阳幕帘、保温幕帘会随着光照强度和温度的细微变化,悄无声息地自动开启和关闭,可以实现放风、温控、光控一体化,有效应对川南倒春寒等极端天气制约。
“我们采用了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可以实时掌握温室内的各项参数。”当地的技术人员表示,这座占地4608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通过科学化管理,每季可培育满足820亩水稻种植需求的优质秧苗。

连栋薄膜温室
从北斗农机到智能育秧,从数字监测到绿色防控,科技浪潮正在巴蜀大地的春耕一线奔涌向前。效率提升、技术改良、农民减负……当创新力量扎根沃土,四川春耕图景被悄然重塑,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四川大地上拔节生长。
(图片来源:成都市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江油市融媒体中心、洪雅县委宣传部、内江市农业农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