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前行路上的思与行、谋与干、拼与闯,四川广播电视台推出《“经济大省挑大梁”调研行》系列报道,首站走进成都高新区。
“成都造”的机器人们有啥技能?
研发人员正在解决什么难题?
戳视频~先来认识几位“朋友”!

“今年一季度订单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眼下,成都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正忙着赶订单交付。这里研发的机器人“通天晓”,作为全球首台完全基于高通平台的端侧多模态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因其在脱网环境下表现出来的卓越自主智能交互能力,成为年初CES2025(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的“明星”。
“我们现在做的更多的是给机器人注入‘灵魂’。”成都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孙晓刚介绍,目前业界大多数机器人研发更关注本体,也就是机器人的平衡性与全身的运动控制,他们则将研究方向对准另一个维度:“通过端侧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来实现机器人听得懂、会思考、会自主规划做出反应。通俗讲,就是让机器人的大脑更聪明更能理解你的意图,这样它会拥有像人一样有趣丰富的灵魂,而这一切都无需依赖网络。”

今年初,由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搭载“大脑”的四足机器人,在成都高新区交子大道“上岗”,帮助公安民警完成自主巡检、保障识别、场景分析联动等任务。

在到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调研过程中,记者见到了正在测试的四足机器人,搭载了“大脑”的它能够完成跟随、对话、执行命令等与人交互的动作。该公司副总裁陈琦告诉记者,公司与天府绛溪实验室等联合成立的四川机器人大脑创新中心,专注于为机器人研制“更聪明的大脑”,大家对人工智能产业在成都的发展十分有信心:“随着算力中心的建设,数据训练场的搭建,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不断聚集,我相信在成都这样一个本来就有着良好高校资源、研发创新精神以及众多应用场景的城市,我们的机器人可以走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截至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82个深度合成算法完成备案,占全市69%,4款大模型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占全市50%,目前已基本构建起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体系。
|